发布日期:2025-07-28 05:29 点击次数:111
最近印度制造业圈子里有个大消息: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彻底停了,最后一盏灯熄灭的时候,不光是厂里的工人犯愁,连莫迪估计都坐不住了。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工厂 —— 当初富士康来的时候,被当成 “印度制造” 的标杆,现在说走就走,留下一屋子落灰的机器和没处理完的合同,怎么看都像给 “世界工厂梦” 泼了盆冷水。
更让人唏嘘的是金奈港的那艘货轮。最近有艘中远海运的船从那出发,甲板上堆的不是印度造的新设备,全是 “残次品”—— 有保变电气撤出来的旧机器,还有三星被罚款后扔在那的生产线零件。这些金属疙瘩上好像都贴着个隐形标签:“印度制造,没成”。而富士康更干脆,直接把 15 亿美元的产能搬回了中国郑州,这操作明摆着:在印度待着,不如回家踏实。
为啥这些外企非要走?看看数据就明白了。印度自己的证券机构统计,2024 年 10 月一个月,外资就跑了 100 亿美元,创了二十年的纪录。从 2022 年到现在,三年的时间累计跑了 16 万亿卢比,差不多是印度外汇储备的四分之一。说直白点,就是外资在印度待得越来越不安心,能撤多少是多少。
更吓人的是撤离速度:曾经高调来印度开厂的 2800 家外企,现在平均每天至少走一家。汽车行业最惨,福特亏了 20 亿美元后,把所有工厂都关了;现代汽车更倒霉,因为缺稀土磁体,库存见底,光违约金就得赔 3 亿美元。印度汽车协会都急得发求救信了:全行业 95% 的磁体都得从中国买,库存顶多撑到 7 月底,停工一天就少 1.2 亿美元,这谁顶得住?
有人可能会说,偶尔几家企业撤资不算啥。但问题是,这些企业跑路,不是因为 “生意不好做”,而是 “规矩太离谱”。
就拿三星来说,最近收到了印度海关的追缴单,要补 520 亿卢比的税,理由是 “五年前进口设备编码填错了”。可有意思的是,印度本土的信实集团进口了同款设备,从来没被追过税。这操作在外企圈里传开后,大家都心里打鼓:是不是专挑外企 “下手”?
这种 “针对性收割” 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德国大众被追过 1215 亿卢比的税,英国 BBC 被连环罚款,连迪士尼的合资公司刚赚钱,就被要求让出 51% 的控股权。现在外企圈里有个共识:“在印度赚的钱,能在当地花就不错了,想汇回本国?难!”
更坑的是 “画大饼”。当初苹果来建厂,印度说给 “十年免税”,结果生产线刚建好,就冒出个 “数字服务税”;有个 1630 亿卢比的矿产补贴计划,实际发下去的还不到 8%。有个电子厂老板吐槽:“厂房盖好了,机器装好了,补贴影子都没见着,资金链都快断了。” 这种 “先骗进来再收割” 的套路,谁还敢来?
有人说印度资源多,总能发展起来吧?可现实是,印度连 “吃饭的家伙” 都抓不住。就说稀土,印度储量全球第五,听起来挺厉害,可年产量才 3000 吨,连全球的 1% 都不到。为啥?技术不行。印度国营稀土公司选矿回收率才 60%,中国能到 85%;私营企业想做,成本比中国高 30%,纯度还不达标,等于白忙活。
后来印度商务部长找中国求援,递过来的采购合同里居然写着 “要转口给洛克希德・马丁”—— 这公司是做军工的,中国早就有 “稀土军民分流” 的规矩,这不是撞枪口上了?求帮忙还不按规矩来,这事儿能成吗?
人才也跟不上。印度理工学院稀土专业每年毕业生不到 200 人,企业开三倍工资都留不住 —— 人家宁愿去 IT 公司写代码,也不想待在工厂里。更关键的是,全球 90% 的稀土专利都在中国手里,印度工厂连萃取槽都得从中国买,坏了还得等中国工程师飞过去修。手里有矿却炼不出来,这不就是 “捧着金碗要饭”?
就算这些都能忍,基建和官僚主义也能把人逼走。富士康这次下定决心撤离,据说和 “断电” 有关 —— 最近一周工厂的断电警报响了三次,生产线说停就停,谁受得了?
这种基建拉垮的事到处都是:日本帮着建的孟买高铁,八年才铺了 10 公里铁轨;三星工厂因为劳资纠纷停工,工人居然要求 “岗位父死子继”,这哪是现代工厂,倒像老作坊的规矩。
官僚主义更让人头大。在孟买开个超市,得办 39 个许可证;保变电气想扩建工厂,申请在各个部门之间踢了 18 个月的皮球,等批下来,市场早没了。对比一下就知道:特斯拉上海工厂 537 天建成投产,印度铃木工厂建了五年,期间地价还被财团炒高了三倍。这效率,怎么跟别人比?
印度首富阿达尼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被华尔街做空后,市值蒸发了 260 亿美元;搞半导体项目,因为中国技术人员拿不到签证,只能停工;连光刻胶这种核心材料,全得靠进口。有人说印度有 14 亿人口市场,可印度财政部自己都承认,8 亿人得靠粮食补贴过日子 —— 老百姓手里没多少钱,市场再大也没用。
现在新德里街头,“印度制造” 的旗帜还在飘,但富士康撤离扬起的灰尘,已经落在了莫迪办公室的窗台上。保变电气 1.37 亿元贱卖资产,三星的生产线零件在金奈港生锈,这些场景都在说一个事实:想当 “世界工厂”,靠的不是喊口号、敲外企竹杠,得有靠谱的规矩、扎实的基建和真本事。
没有契约精神当地基,再宏伟的蓝图也撑不住。当中国货轮载着最后一批设备离开孟买港时,留下的可能不只是 2800 个空厂房,还有对 “取代中国” 这个幻梦的清醒 —— 世界工厂从来不是骗来的,是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