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4 15:02 点击次数:58
历经数年战火洗礼,2025年的乌克兰东部战场,正悄然浮现出决定性转变的迹象。俄罗斯武装力量宣布对卢甘斯克州全域实现实质性掌控,这场旷日持久的激烈对抗,似乎正迈向关键的战略转折点。回溯往昔,自202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启动“特别军事行动”以来,该区域的军事布局与战略重心,已然历经多轮深刻且意义深远的调整。
当下,俄罗斯沉浸在重大军事进展带来的振奋之中。然而,战场态势的这一演变,在部分西方国家的舆论场中,却激起了截然不同的强烈回响。一些西方媒体机构对此予以严厉谴责,甚至有观点直指俄罗斯的行为性质已远超常规军事行动的范畴。这种南辕北辙的认知差距,再度将俄乌这对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邻国关系,推到了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本是同根生的两国,为何会陷入如此残酷的手足相残之境?后续战局又将沿着怎样的轨迹继续演进?
今年六月末,俄罗斯国防机构正式对外发布公告,宣称已完成对卢甘斯克州全境的军事管控。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持续超过四十个月的武装冲突,已然步入战略收益巩固的关键阶段。自特别军事行动拉开帷幕以来,尽管乌东部防御体系不断进行反复调整,但当前俄罗斯不仅确立了显著优势,还在持续扩大其战略收益,使得整体战场的天平无可逆转地向莫斯科一方倾斜。
需要明确的是,战场优势的易主并非一蹴而就,乌克兰也并非在一夜之间陷入被动局面。进入21世纪,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嬗变,传统主战装备在战场上的效能正经历着系统性贬值。在此背景下,无人驾驶航空器(UAV)的战术与战略价值呈指数级攀升,成为左右战局走向的关键变量。
根据俄罗斯官方六月公布的战果数据,自去年二月成功摧毁首辆美援M1A1主战坦克起,至今年六月,累计已有超过26辆美制“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战坦克被确认摧毁。这一数量已占美国援乌该型装备总量的80%以上。而达成这一显著战果的核心战术路径,在于无人机平台的精确目标指引与反坦克导弹的高效火力协同。
数十辆主战坦克的毁灭性损失,对乌军前线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与此同时,俄军于上月20日成功攻占舍甫琴科村,实现了对顿巴斯南部超千万吨级锂矿床带的完全掌控。该矿带位于顿涅茨克州南部区域,是欧洲境内探明储量最为丰沛的锂资源富集区之一,总矿石蕴藏量预估达1400万吨。
锂资源对于全球新能源产业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若由西方资本主导开发,本可为乌克兰创造巨额经济收益。俄罗斯成功控制这一关键资源,不仅斩断了乌方的重要财政来源,更将冲突形态从传统的兵力消耗,升级至对国家核心战略资源的激烈争夺层面。
冲突爆发之初,鲜有观察家能够预料到两国关系会恶化到如今这般地步。俄乌双方共享东斯拉夫文明发源地的深厚历史记忆,时间回溯至1654年,彼时签订的《佩列亚斯拉夫条约》,使乌克兰地区并入沙俄版图。
然而,长期处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统治下的西乌克兰地区,逐渐形成了迥异的文化认同。及至苏联时期,乌克兰成为联盟的核心工业基地。但斯大林时代爆发的严重饥荒,对乌克兰民族造成了深重创伤,部分历史叙事更将其定性为对特定族群的有意灭绝。民族矛盾的种子,由此深深埋下。
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但历史积怨并未随之消散。克里米亚主权归属及俄语地位问题,持续挑动着两国敏感的神经。2014年成为关键转折点,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政权被推翻,克里米亚经公投并入俄罗斯联邦,顿巴斯地区旋即爆发亲俄武装力量与乌克兰政府军的激烈冲突。
尽管后续达成《明斯克协议》试图冻结直接交火,但俄乌双方的战略互信早已荡然无存,所谓的停火安排形同虚设。北约组织持续东扩的态势,更如催化剂一般,加剧了双方的对抗烈度。
为阻遏北约抵近其战略腹地,俄罗斯将乌克兰视为不可或缺的安全缓冲区。而彼时的乌克兰,则将融入西方体系视为国家复兴的唯一路径,持续向欧美靠拢。2022年,乌总统泽连斯基公开宣布正式申请加入北约。
至此,两国矛盾性质发生了质变,从历史民族纠葛升格为俄罗斯与西方阵营的结构性对抗。乌克兰此举被莫斯科视为对其战略生存“红线”的公然践踏。行动发起前夕,普京总统曾通过电视讲话严正申明:乌克兰即刻加入北约,等同于将俄罗斯西部边境直接置于北约战术导弹的射程覆盖之下。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势力通过拉拢目标国周边国家构建战略包围圈并非新策略。例如,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不言自明。然而,对中国而言,此举客观上加速了本国反制技术与战略能力的跃升。如今,“萨德”系统对华的威慑效能已大幅衰减。
对俄罗斯而言,化解西部边境暴露困局的终极手段,便是对乌克兰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2022年2月24日,俄军以“保护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民众”为由,发动直指基辅的闪电攻势。遭遇乌军顽强抵抗后,俄方迅速调整战略重心,将主力转投顿巴斯地区。至2023年,战局陷入消耗性拉锯。及至2025年,纵有西方持续输血,俄方仍在战场主导权争夺中占据上风。在此期间,俄罗斯在西方主流叙事中被彻底妖魔化。
西方媒体展现出的“道德义愤”,实则折射出其背后国家战略资源的透支与无力。剖析西方援乌轨迹可见,冲突初期,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曾高调展示对乌坚定支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政策基调发生显著转向。2025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宣布暂停对乌援助,迟至五月方重新批准有限军售。欧盟则主要通过新设基金与远景规划提供象征性支持。二者行为共同传递出明确信号——西方财政与军备供应链濒临断裂。
其他国家的援助呈现零散化特征,难以形成有效战力支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西方行动在实操层面诠释了何谓“适得其反”。当现实手段无力遏制俄罗斯时,舆论战便成为替代工具。为抵御此类攻势,俄方已对多家西方媒体实施准入禁令。西方标榜的“新闻自由”,本质是服务于其地缘利益的“选择性自由”——凡触及核心利益者,皆可被冠以“专制”“反民主”污名。
然而,那些连篇累牍渲染俄方“暴行”的报道机构,选择性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一名阵亡俄军士兵背后,同样关联着一个破碎的家庭。战争伤痛本质具有双向性。西方媒体对单方面苦难的聚焦性放大,已彻底背离新闻专业主义准则,堕落为服务于政治目的的宣传闹剧。此般行径,恰恰暴露其战略资源枯竭后的窘迫。
俄乌冲突最终演变为大国博弈的棋盘。美方表面上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却呈现另一副面孔:特朗普政府明确要求获取乌境内矿产资源不低于50%的开采权益,以此作为持续援助的前提。此举赤裸裸地揭示,华盛顿从未视乌克兰为平等盟友,仅将其定位为可榨取价值的战略资产。
德国虽承诺2029年前提供200亿欧元援助以提升欧洲领导形象,然其输送装备多为老旧库存。波兰则公然反对乌克兰加入欧盟。当前困境终使基辅当局认清现实:所谓西方支援,实为精心设计的战略骗局。乌克兰军队被纳入北约作战体系,却仅获次级装备与有限情报支持,沦为验证俄军战法的试验场。隔靴搔痒的批评仅停留于新闻层面,未带来实质性破局能力。最终,沦为棋子的乌克兰,唯余国土残破与人口流失的悲剧性结局。
行至2025年,俄乌冲突已远远超出领土争端的范畴。自基辅罗斯的共同文明源头,至苏联解体后的地缘分异,两国百年恩怨最终在北约东扩的地缘压力下,以全面战争的形式爆发。
西方对乌“援助”亦完成性质蜕变:从初期的武器装备输送,异化为对其战略资源的系统性攫取。所谓的盟友纽带,不过是以利益交换为内核的政治遮羞布。
那些疾呼“屠杀”的西方喉舌,终未能掩盖其将乌克兰塑造为抗俄缓冲地带的真实图谋。这场冲突的军事终局或许已临近,然而其引发的全球性反思远未终结。
人道主义绝不应沦为操弄舆论的工具,战争最深重的创伤永远由平民承担。主权国家不应沦为强权博弈的耗材。唯有保持战略清醒,持续强化综合国力,方能在风云诡谲的国际棋局中避免沦为任人摆布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