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0 11:29 点击次数:128
2025年7月22日凌晨,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的宁静被炮火撕裂。 俄军第3特种旅和第76空降师组成的混编突击队,通过废弃矿井和地下管网悄然潜入市中心,在火车站周边建立首个据点。 短短11天内,俄军控制40%街区,将7个战术支撑点连成“尖刀阵”,直插乌军防御心脏。
这座顿涅茨克西北30公里的工业重镇,本是乌东防线的“钢铁钉子”。 三条铁路与E-50公路在此交汇,承担乌军东部前线60%的弹药补给转运任务。 俄军夺取此地,等于掐断顿巴斯乌军的输血管。
为拿下红军城,俄军投入11万兵力、1200门火炮和6个无人机营,形成“三面围城、一面攻城”的碾压态势。 7月23日深夜,俄军发动总攻,TOS-1A喷火坦克将乌军藏身的建筑烧成焦炭,FAB-500滑翔炸弹精准摧毁混凝土工事。 乌军前线士兵在社交媒体哀叹:“每半小时一次温压弹洗地,我们连罐头汤都得兑水喝。 ”
“围点打援”的死亡陷阱
俄军的战术升级令乌军措手不及。 与早期强攻不同,此次俄军采用“钓鱼战术”:故意在城南留出通道,诱使乌军增援部队进入包围圈。 当乌军司令西尔斯基亲率第7军团驰援时,俄军“鲁比孔”无人机部队已封锁所有通道。 7月23日至25日,乌军分7批输送的3000名援军,在帕夫洛格勒高速路遭毁灭性打击——俄军用无人机炸毁车队首尾车辆,再用火炮覆盖瘫痪整条长龙。 最惨烈的一次,200名士兵连人带车被“伊斯坎德尔”导弹炸成碎片。
地下渗透战更令乌军防不胜防。 俄军侦察小组伪装平民,甚至穿潜水服沿河道潜入城区。 他们在舍甫琴科街伏击补给车队,用激光指示器引导炮火覆盖乌军指挥所。 为应对渗透,乌军紧急组建反破坏预备队,但刚驱逐一个小组,又有五六组冒出来。 呼号“面粉”的乌军无人机操作员承认:“俄军靠重型无人机空投补给,破坏组根本不需要后勤线。 ”
生命线的崩塌
红军城原有6条补给干线,如今仅剩帕夫洛格勒高速公路勉强通行。 这条“死亡公路”日均遭遇1500架次FPV无人机猎杀,平均每5辆卡车就有3辆被摧毁。 7月俄军在此精准打击超1500次,乌军被迫改为夜间运输,运抵前线的物资不足需求量的30%。
雪上加霜的是,8月5日俄军35枚导弹摧毁哈尔科夫州洛佐瓦铁路枢纽,乌军补给绕行距离增加150公里。 城内守军陷入绝望:子弹按颗分配,医疗物资断绝,士兵拆解老式导弹自制燃烧弹。
西方军援的幻灭
乌军寄望的西方援助深陷泥潭。 欧盟66亿欧元军援因匈牙利反对冻结,美国千亿美元援助被国会搁置。 荷兰提供的“爱国者”防空系统难解前线之急,德国移交的“猎豹”防空车需两周才能部署。 乌军炮兵每月炮弹消耗量仅为俄军的1/5,前线士兵苦笑:“我们靠信念打仗,俄军靠朝鲜炮弹”——仅2025年上半年,朝鲜就向俄军提供1200万枚炮弹。
巷战炼狱
市中心火车站周边已成血肉磨坊。 乌军第155机械化旅残部依托焦化厂钢筋废墟阻击,但俄军“天王星-9”战斗机器人沿街道清剿,配合无人机投掷温压弹。 7月27日,俄军苏-34投下6枚ODAB-1500温压弹,将乌军第152旅指挥部炸出直径50米的巨坑。 幸存者描述:“混凝土像饼干一样碎裂,人体瞬间碳化。 ”
为瓦解抵抗,俄军无人机撒下劝降传单:“投降者有热饭和医疗。 ”7月29日,一段视频显示数十名举白旗的乌军士兵遭无人机扫射。 心理战加剧了守军崩溃——当天3个连集体缴械,而城北米尔诺格勒弹药库的爆炸,彻底掐灭了反攻希望。
钢铁防线的瓦解
红军城陷落引发多米诺效应。 乌军被迫放弃罗金西克外围阵地,俄军强渡卡河直逼斯拉维扬斯克。 顿涅茨克机场的重建工程昼夜不停,俄军计划将其改造为无人机基地,作战半径覆盖哈尔科夫。 基辅紧急调动利沃夫预备队,甚至征召地铁职工组成5个防卫连,但杯水车薪。
此刻,数万乌军和数千西方雇佣兵被困在3平方公里包围圈内。 俄军477架无人机织成空中死神网,地下坑道里的守军电台被电子干扰切断,只能听见头顶FAB-500炸弹的持续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