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1 08:14 点击次数:188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九三阅兵中,杨靖宇支队的战旗特写镜头足足停留了20秒。
与此同时,暖场环节的第一首歌《松花江上》也缓缓响起,天空中14道彩烟划过,14只和平鸽雕塑静默矗立。
这些数字14与符号,绝非随意安排,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历史对话。
长时间以来,抗战叙事经常被简化为“抗战八年”
但在东北人民的记忆里,战争早在1931年就开始了。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铁蹄踏破山海关,东北沦为焦土。
三十万义勇军奋起抵抗,其中杨靖宇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之一了。
杨靖宇是谁?他是抗联主要领导人,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草根棉絮果腹、血战至最后一刻。
日军剖开他的遗体之后,都被震撼了。
他的故事,是东北抗战的缩影:虽然孤立无援、艰苦卓绝,但是却从未屈服。
阅兵仪式中,“80面战旗”象征的是抗战胜利80周年,而反复出现的“14”——
14道战机彩烟
14只和平鸽雕塑
14台联合乐团演奏
——实则暗喻“十四年抗战”。
为何刻意强调“十四年”?
因为历史认知存在断层。
过去受史料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抗战的起点时间常被模糊化,导致东北军民的血泪被隐入尘烟。
甚至有人质疑:“东北不是轻易沦陷了吗?”
这种论调,既忽略了东北义勇军的殊死抵抗,也掩盖了日本侵华的战略野心
其实东北一直是全面侵华的前哨站。
杨靖宇的20秒特写与《松花江上》的旋律,正是在对抗这种历史虚无主义。
它提醒世人:有些记忆不能被简化,有些牺牲必须要铭记。
国家通过这种大型仪式来重构记忆,绝非偶然。
近年来国际局势复杂,某些势力试图篡改侵略历史(如日本右翼淡化罪行)。
中国强化“十四年抗战”叙事,既是对内凝聚共识,也是对外宣告:历史真相不容扭曲。
回头看,阅兵早已超越“秀肌肉”的层面——
80面旗是年轮,14道烟是刻度,《松花江上》是坐标原点,而杨靖宇的20秒,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
#93大阅兵#阅兵#抗战#抗战胜利#日本投降#9月3日#国际新秩序#歼20s##东风61#东风5c#杨靖宇#杨靖宇支队?
喜欢这篇分享的话,欢迎关注我,后续还有更多内容等你~ 谢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