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1 13:13 点击次数:58
我一次在无锡给朋友送车,她抱怨:现在顺风车都比快车贵,搞不懂平台的逻辑。我心里暗想,最近平台调价策略真是扎心——明明网约车线下都在压价,偏偏顺风车的订单却在涨价,搞得让我这个行业老兵都觉得迷惑。
就我观察,这线数据估算,九月一日开始,网约车的平均单价大概砍掉了10%左右(估算,数据样本少)。有人说,平台在「引导」司机跑长途,拿奖励骗销量,但我觉得更像是在调皮玩把手法——短途线拼单价压低,长途订单拼差异化。顺风车,却不一样。
这不,就遇到一个场景。有个熟人,一边开顺风车,一边和我说:我刚刚赚了104块,才跑了40公里多,好多钱啊。我一看,竟然平均每公里两块五多一点,比平时的快车都高。有时候我还调侃自己:到手能赚到2.5块一公里,算不算良心价?反正比起油钱、保养和时间投入,觉得还可以。
因为呀,顺风车长途订单除了基础费用外,偶尔还会捡漏些高档车附加费、会员奖励啥的。像那天无锡到苏州的订单,明明订单总价才104元,但高档车+会员奖励再加上平台一些优惠,让司机的实际收入变得高了不少。其实我在想——多半平台也是希望,我们跑长途多点,有点奖励机制,但很少人会细想,平台这套路都很有生活化的味道。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段先按下不表),发现这些订单的价格差异,除了套餐式的促销外,很可能是平台系统在拼算法——只这些算法真的智能到一定程度吗?我对比了两个订单:一个快车订单报价23块多,备注低抽佣;另一个顺风车订单,报价却飙升到39块。就冲这差距,我心中暗叹:平台是不是在用价格迷宫来迷惑司机?还是在掩盖营运和非营运的界限——这两个概念我一点都不清楚。
你知道吗,有个老修理工曾跟我说:车子跑得多,钱就多,这事没法规矩。不止是规则问题,我觉得更像是供应链里的折腾。供应链就像是做菜,手上材料(订单)不同,炒出来的味道(收入)也就大不相同。而平台这个小厨师,每次调料放得不同,菜色就不一样。
啊,说到营运和非营运,这个定义太模糊。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是平台说营运就算营运,还是司机自己心里认定的?我记得有个朋友就是跑顺风车的,平时开车都带点非营运的心理,结果跑快车时,平台竟然发补贴,说是营运订单。搞得我都要怀疑:平台的区分是我们在用的标准,还是他们自己在玩暗示游戏?毕竟,顺风车有时能跑出高价,反而让一些轻松的非营运订单变得营运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在用价格来判断订单的性质,实际只是在判断平台的糖衣炮弹?能不能做到明明白白跑订单,光靠价格没准会陷进去一场价格战没完没了的怪圈。
我有点嫌麻烦,也有点怀疑,总觉得:这些订单的报价像是拼图,拼起来,谁都说不好是真的,还是真的另有所图。所以我在想——如果顺风车的非营运订单能比营运订单还赚,还能让司机觉得帅,那平台是不是就误导了司机们,甚至挑战了他们的营运证的价值?这事我还没有答案,只能凭感觉判断。
说实话,行业的这种乱象让我挺无奈。有次我和朋友聊天,他吐槽:现在这么高,跑一趟长途,油钱就能吃掉一半。你还敢想象吗?我自己看了一下,按照百公里油费6块五到7块(这也是估算,变动大),跑一百公里油钱就得差不多40元。这样算来,短途订单要赚少一点,长途订单倒能平衡点。
说到这,我突然脑中灵光一闪——在这个行业里,最不靠谱的就是价格。谁能保证平台这些调价的策略是真心为了司机服务,还是说就像那种打折促销?平台每次调整,总伴随着司机的喊冤和找死。
你说,平台如果把订单类型操得像滑梯,随时变来变去,既不透明,也不讲规矩,谁才是真正的李逵?还是说,根本就没有李逵,只有一只李鬼在玩捉迷藏?我这么分析,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偏激。
与此心里又觉得,平台想什么我还搞不明白。最近很流行水军,我也搞不清他们有没有帮腔说:涨价是真的,还是别有用心的水军吹风。有人说:涨毛线!都降了,别再说涨价了。我心里也在想:真要涨,我倒觉得还挺正常的,毕竟、车价都在涨,平台也会考虑总成本。
这让人困惑的点,究竟是谁在操控这些价格的天平。有时候,我觉得,平台或许在演一场价格魔术,让我们这些司机也跟着迷失。最实在的,还是钱得赚到手。还能不能把这份赚头咬得更紧点?这是我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李逵?又是谁在冒充?这个问题,似乎比具体订单的价格还难回答。
(这段先按下不表)要是不搞点流量的小聪明,可能我也跑不出这圈子。你是不是也觉得,也许,下一次订单价格从哪跑到哪,都变得像手指算珠子一样,不能把握?——这个猜测,我也没细想过,只是觉得挺有意思。
这份行业的价格战,它不像电影里那样雄壮,反倒像是街边的小摊,乱七八糟却又扯不断的套路。我心想:什么时候能搞得像样点,让我们司机心里有个底?
唉,真希望,下次能遇到一个真正明白人,告诉我到底哪一块肉最值钱。到底,那个价格背后的小细节,才是最值得我们留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