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19:16 点击次数:153
关注我,让你每天都有好心情,好运气,好事连连!点赞关注,开启你的幸运人生!
日本政坛近日掀起巨浪,似乎预示着挣脱长达七十余载“美日同盟”枷锁的契机。然而,首相石破茂的突然“甩手”离场,留下了一份令人扼腕的对美贸易协议,这杯苦涩的“良药”,日本是否能咽下,又将把国家引向何方?
这份协议的核心争议并非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其背后高达5500亿美元的巨额支出,约占日本GDP的十分之一,足以吞噬其十年的养老金储备。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笔资金的去向,日本方面竟无发言权,完全置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掌控之中。这种辛苦积攒的财富,被他人随意支配,连商议的余地都没有,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屈辱。
收益分配的不公更是显而易见:在成本收回前,日美五五分成;一旦成本覆盖,日本仅能分得一成,美国则独揽九成。如此“损本”的买卖,日本民众普遍反对也在情理之中。而协议中赤裸裸的威胁——若不付款,将大幅提高汽车等商品的关税——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若放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但如今,只能“哑巴吃黄连”。
这种被动局面并非一日之功。上世纪的“广场协议”将日本拖入“失去的三十年”,而如今这份协议,被不少人视为“广场协议2.0”。与过去不同的是,日本如今背负的债务和外部压力只增不减。这5500亿美元,与其说是投资,不如更像是“保护费”,日本的资金流向和采购,都受到美国的制约。
日本的产业链和技术命脉,早已被他人牢牢掌控。在这场风暴的中心,石破茂的辞职,看似“临阵脱逃”,实则是看清了局势。他在8月支持率反而上升,本可继续执政,却选择在协议签署后退场,意在规避背负恶名的风险。据闻,自民党副总裁菅义伟和小泉进次郎曾劝其及早退位,以避免党内冲突。石破茂若亲自执行这份“卖身契”,下场只会更加难堪。他上任之初,曾试图在中美之间走平衡路线,减少对美依赖,追求经济独立。然而,美国的行政命令瞬间击碎了他的所有幻想,外交上的如履薄冰,经济上的扼喉锁颈,让他无力施展平衡之术。
国内舆论的沸腾更是雪上加霜。协议曝光后,东京街头罕见爆发大规模示威,反对“卖国”的呼声此起彼伏。这已不再是单纯的反政府情绪,而是对整个美日同盟体系的深刻失望。曾经的同盟,如今更像是一纸“保护费”契约,谁还会信?日本民众的觉醒,不仅是对协议的不满,更是对政治体系的质疑。美国动辄以关税大棒压制,强迫日本让步。日本已非首次吃亏,却不得不忍受。这种压抑,谁能甘心?
面对经济上的失血日本并未选择低头认命。相反,在军事上的动作愈发频繁。防卫预算飙升至8.85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九州部署远程反舰导弹,射程直指中国沿海。600亿美元的军费预算,将军费占GDP比重推高。这一切的“专守防卫”,令人难以信服。日本一边加大对美军的依赖,一边试图联合欧盟、东盟分担压力。在WTO挑战美国关税,在区域贸易中争取份额。然而,这条钢丝越发脆弱。美日协议将日本经济命脉牢牢捆绑,无论谁执政,都必须“照单全收”。高市早苗的强硬,小泉进次郎的圆滑,都无法挣脱美国的掌控。日本想挣脱七十多年的锁链,难度比登天还大。
中国对此的态度也十分明确。日本的军事扩张,突破“专守防卫”的底线,自然会引起亚洲邻国的警惕。如果日本不深刻反省历史,军事野心“死灰复燃”,地区和平将难以维系。历史的阴影犹在,日本的动作难免让人想起过去的教训。
经济困境更是加剧了日本的处境。二季度GDP下滑0.4%,通缩压力卷土重来。能源依赖高价进口,制造业和家庭用电均受影响。国债压力持续增大,高端产业链被美国攫取,日本国内仅剩低附加值产业。5500亿美元的资金外流,挤压了民间投资空间,消费、就业、社保都面临严峻挑战。日本经济已陷入死胡同。
有人认为日本是在拼命挣脱美国控制,但更像是要在苛刻规则下维持表面平衡。5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加上不断膨胀的军费开支,将日本推入了战略的“夹缝”。表面上,日本试图通过与美国讨价还价,例如增加液化天然气采购、提高驻日美军经费,来换取汽车关税豁免。这种“以合作换利益”的博弈,虽然是“被动挨打”向“主动参与”的转变,但主动权仍在他人手中。日本联合欧盟在WTO挑战美国关税合法性,推动数字贸易联盟,与东盟签署RCEP,目标2025年区域贸易额突破1.5万亿美元。然而,在中美战略攻守易位之际,夹在美国中间的日本,随时可能成为“弃子”。
石破茂辞职后新首相人选已呼之欲出。无论是高市早苗的强硬,还是小泉进次郎的新派,真正的主动权都被美日协议锁死。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尚未结束,接下来,可能是“失去选择权的几十年”。如今的日本,已非当年那个能左右世界经济的“东亚小巨人”。一个连自身命运都无法掌握的国家,最终只能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日本这次,赌的不是翻盘,而是能否在大国博弈中,保住一丝生机。
日本已将家底押上这究竟是绝地求生,还是自断后路?国际棋盘风云变幻,日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这场国运之赌的最终结果,牵动着整个亚太的神经。静观其变,或许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