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0 12:33 点击次数:93
很多新消费品牌是怎么死的?
不是被同行卷死的,也不是被用户抛弃的,而是死于一种幻觉。
一种“只要我PPT做得好、KOL请得勤、直播间喊得够响,我就能基业长青”的幻觉。
说白了,就是把租来的游乐场当成了自己的恒产,把平台的流量风口当成了自己的核心能力。风一停,第一个摔死的,就是那些飞在最高空的猪。
所以每当我看到一个靠流量起家的品牌,开始发疯一样地把钱砸向那些短期看不到回报的“笨”地方,例如建工厂、搞养殖、包土地,我非但不觉得他们疯了,反而觉得这帮人脑子前所未有的清醒。
他们只是不想死而已。
最近,“认养一头牛”这个牌子就在干这种事,一头扎进东北黑土地,又是建牧场又是搞“肉奶一体化”,还吭哧吭哧地收了将近80万吨的青贮玉米。
外人看着可能觉得这节奏慢了,不够性感,不像个互联网品牌。
但真相是,当牌桌上的大多数人还在琢磨怎么出老千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自己造牌桌了。
一
我们得先搞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所有互联网新消费品牌,本质上都是流量的打工仔。
平台是房东,品牌是租客。今天房东看你长得帅,给你点流量倾斜,你卖得风生水起,感觉自己就是商业之王。明天房东心情不好,或者隔壁老王给了更多租金,你的铺子门口立刻就能长草。
这种生死被人攥在手里的感觉,才是所有创始人们夜里真正的噩梦。
“认养一头牛”就是这么个典型的租客。
想当年,他们靠着“认养”这个新奇的故事,在内容电商和社交平台上一路狂飙。今天找大V写篇软文,明天跟头部主播搞个联名,GMV跟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2020年就在天猫双十一干成“亿元户”,抖音上也一度是乳制品类目的销冠。
这叫什么?这就叫“瞎积薄发”,踩中了时代的狗屎运,把流量红利吃干抹净。
但红利这东西,就像渣男的承诺,听听就好,谁信谁傻。
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高到离谱,用户也越来越精明,你光会讲故事,产品力跟不上,人家分分钟把你拉黑。更要命的是,你今天搞的营销打法,明天就能被像素级复制,最后大家一起卷死在直播间里,比谁的折扣更低,谁的嗓门更大。
这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你以为你在做品牌,其实你只是在帮平台做日活。
所以“认养一头牛”的管理层肯定想明白了,再这么玩下去,就是个死。他们必须在流量的潮水退去之前,给自己造一艘诺亚方舟。
这艘方舟是什么?就是产业链,就是那些看起来又笨又重、花钱如流水,但一旦建成就能让你站着说话的硬核资产。
去东北,扎根黑土地,就是他们造船的第一步。这跟小情侣谈恋爱不一样,不是为了什么浪漫和情怀,这是生存驱动。
这就好比打拳击,你花里胡哨的步法(营销)确实能让你在开局躲掉几拳,甚至偷袭得分。但真正决定你能不能站到最后的,是你有没有一副抗揍的身板(供应链)和一记能KO对手的重拳(核心产品力)。
“认养一头牛”现在干的,就是暂停摇花手,开始蹲马步、练肌肉。
二
那么,去东北搞产业链,具体是在搞什么名堂?
这事儿得用【利益相关方博弈法】拆开看,才够味儿。
首先,对于“认养一头牛”自己来说,这是从“轻资产运营”到“重资产壁垒”的战略大挪移,核心就一个字:控。
控制成本,控制品质,控制未来。
你想啊,奶牛吃什么,直接决定了牛奶的品质和成本。以前,饲料可能要从外面买,价格随行就市,人家涨价你就得捏着鼻子认。现在好了,自己跑到全球四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平原,承包了7000亩有机草场,还搞订单农业,直接跟当地农户合作,稳定奶牛的“口粮”。
这操作,就像你开个餐馆,以前是天天去菜市场被小贩宰,现在直接包了个菜园子,自己种菜。菜的新鲜度、安全性、成本,全都在自己手里。
更骚的是,他们还搞起了“肉奶一体化”。养奶牛的同时也养肉牛,建成4座奶牛牧场、1座肉牛牧场、1座肉牛工厂。这不仅是多一个赚钱的业务,更是形成了一个产业闭环,抗风险能力直接拉满。今天牛奶行情不好,我卖牛肉;明天牛肉价格波动,我还有牛奶托底。
这叫什么?这就叫东方不亮西方亮,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硬核篮子里。
其次,对于用户来说,品牌玩命地往上游扎,其实是在给自己的产品上保险。
现在的消费者,早就被各种科技与狠活儿教育过了。你说你的牛奶好,怎么证明?
“认身一头牛”的答案简单粗暴:来,我带你看我的牛是怎么养的。
在北纬45°黄金奶源带,黑土地上,欧盟有机标准,平均两头牛霸占一个足球场大小的草场,吃的是24小时一换的新鲜有机饲料,享受2600小时的日照。最后产出的A2型有机奶,拿了中欧双认证。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就把“品质”这个虚无缥Miao的词,变成了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这比请一百个明星喊“我们牛奶真好喝”要管用得多。
财报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消费者虽然看不到财报,但这种对上游实打实的投入,就是最硬核的“体检报告”,是品牌信誉的压舱石。
最后,对于整个行业和地方来说,这种重资产投入,也创造了增量价值。
他们通过订单农业,把先进的管理模式带给当地农户,带动就业和增收。他们还跟东北高校搞产学研合作,把AI技术、胚胎移植技术都用在了养牛上。
这就不是简单的“抢蛋糕”了,而是“做大蛋糕”。把产业链做深,把技术做强,最终受益的是整个区域经济和行业水平。
你看,一个看似“慢半拍”的商业决策,背后其实是一场精心计算过的、多方共赢的阳谋。
三
说到这里,就必须得聊聊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快与慢。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快就是牛逼,慢就是傻逼。尤其是在这个恨不得今天融资、明天上市的浮躁时代,“快种快收”成了唯一的政治正确。
但问题是,凭什么?
你快,别人比你更快。你新,别人比你更新。你卷,总有比你更不要命的。
在一条没有尽头的加速赛道上,所有人都只是燃料。
“认养一头牛”的聪明之处在于,它用前期的“快”,完成了原始积累和品牌认知,然后在最关键的时刻,果断踩下刹车,切换到了“稳”的模式。
这节奏感,就很老辣。
他们是怎么做到快慢结合的?
第一,用户需求驱动的“快反应”。
用户说想要好吸收的,他们就建A2牧场;用户说想要口感香浓的,他们就养娟姗牛;用户追求有机生活,他们就去黑土地搞双认证。这种响应速度,是刻在互联网基因里的。他们没有因为做重资产就忘了自己是干嘛的。
这就叫专业。
这就叫壁垒。
这就叫不跟你玩儿虚的。
你还在算今天投多少抖加能回本?人家已经在算一头牛从草料到产奶的综合成本能打到多低了。
第二,底层能力建设的“慢功夫”。
从2014年建第一个牧场开始,到今天在全国铺开10座奶牛牧场、4座肉牛牧场,这件事他们坚持了十年。十年,足够一个网红品牌从爆红到死透好几轮了。
这种坚持,不是情怀,是敬畏。敬畏常识,敬畏周期。他们很清楚,营销和流量的玩法日新月异,但商业的本质——为用户提供稳定、高质量的产品——是永远不变的。
所有眼花缭乱的商战,最后比的都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认养一头牛”砸向黑土地的每一个钢镚,都是在为未来的某一记闷拳积蓄力量。
这个时代,确实在奖励那些不投机的玩家。
所谓的长期主义,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就是四个字:别耍小聪明。
把该吃的苦吃了,把该受的累受了,把该砸的钱砸在看不见的地方。然后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跑在你前面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都消失在了后视镜里。
真正的快,从来不怕慢半拍。因为他们跑的,根本就不是同一条赛道。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