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9 12:08 点击次数:175
初到威海,海风裹挟着微咸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滨海小城的节奏缓慢得让人心安。当地人操着浓重的胶东口音,热情地为你指路,推荐哪家海鲜最鲜美。而我的目的地,是那座与大陆若即若离的刘公岛——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卧在威海湾的怀抱中,任凭潮起潮落,将百年前的悲壮与屈辱深深埋藏。
乘船不过二十分钟,刘公岛的轮廓便清晰起来。码头旁停泊着复制的"定远舰",铁灰色的舰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登上甲板,脚下是仿古的木纹钢板,恍惚间仿佛能听见1894年那场海战的炮火轰鸣。船舱内陈列着锈迹斑斑的船锚、泛黄的海图,还有水兵们用过的搪瓷碗。最触目惊心的是一处被刻意保留的"弹孔",透过它能看到碧蓝的海面——当年多少年轻的生命,就是从这样的缺口永远沉入了黄海。
岛上的甲午战争博物馆建在原北洋海军提督署旧址。穿过朱漆斑驳的大门,庭院里两株百年紫藤依旧开得热烈。展厅里,丁汝昌的亲笔信笺已经褪色,但"誓与舰共存亡"的墨迹力透纸背。最震撼的是海底打捞上来的舰炮残骸,扭曲的金属上附着贝壳与珊瑚,像极了历史结出的痂。有个细节令人唏嘘:在日军占领时期的照片里,这栋建筑的门楣上曾挂过"大日本海军司令部"的牌匾。
沿着环岛路向东,海风渐渐猛烈。在旗顶山炮台,三门克虏伯大炮依然昂首指向海面。站在炮位旁,能俯瞰整个威海湾——当年日军正是从这个方向突袭。如今山崖上开满野蔷薇,有当地老人在这里放风筝,线轮吱呀作响。下山路上会经过几处暗堡遗址,混凝土墙壁上留着触目惊心的弹痕,缝隙里却钻出倔强的野菊。
岛西侧的熊猫馆与沉重历史形成奇妙反差。两只圆滚滚的大熊猫在空调房里啃着竹笋,游客们的笑声此起彼伏。附近的鲸馆藏着抹香鲸标本,26米长的骨架悬在空中,像一艘幽灵船。傍晚时分推荐去岛北端的听涛崖,那里有全威海最美的落日。当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远处渔船的剪影宛如当年未归的战舰。
离岛前别忘了尝尝渔家乐的鲅鱼水饺,面皮透着蓝莹莹的光泽。店家会告诉你,刘公岛海域的鲅鱼特别肥美,因为它们总围着海底的沉舰打转。回望渐远的岛屿,那艘复制的铁甲舰已成黑点。突然明白,历史从不是轻飘飘的教科书,而是压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锚——正如这岛,载不动太多记忆,却让我们永远无法漂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