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二战时期,唯一没参战的世界级强国,当时它到底在忙什么?

发布日期:2025-09-01 01:05    点击次数:175

二战六年,欧洲炸成锅,瑞典却像个老实人说:别吵,我中立。结果翻开账本,214万德军坐它的火车去打仗,2万人靠它的外交官逃过屠杀。你说它是老实人,还是老狐狸?

边卖铁矿边挨宰

二战开打,整个欧洲都像进了大澡堂子,蒸汽腾腾,人人下锅。可瑞典举着一块牌子写着“中立”,意思是:哥们不下场。问题是,牌子挂门口容易,真能躲得过?现实啪啪打脸。

1940年4月,丹麦、挪威一夜之间被纳粹德国吞了下去,瑞典当场就成了纳粹的“贴身邻居”。这局面就像家门口住进了黑社会大佬,你想说不打扰,可人家来敲门:“借条铁路用用。”

于是1940年7月8日,瑞典点头,允许德军用自家铁路把部队和物资运去挪威。

整个战争下来,这条铁轨可不是客运列车,而是214万德军的快车票,再加上10万节物资车皮,几乎把瑞典变成德国的运输公司。

瑞典人是不是白当司机?也不是。因为德国开价直截了当:你要保平安,就得继续给我矿石。结果,瑞典的铁矿供应一度占了德国铁矿来源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基律纳矿区的铁矿石,走铁路到纳尔维克港,再装船送德国,是德国兵工厂的命根子。

德国高官都说了:“只有倾向德国的中立,才能保证瑞典不被占领。”换句话说,铁矿就是瑞典买命的钱。

可别以为这就稳赚。瑞典百姓可没舒服过。战争头七个月就折了40多艘商船,海运几乎瘫痪,国内立刻进入配给制,粮食凭票供应。政府为了给军备凑钱,直接把税收翻倍,全民勒腰带供养军队。

军队确实扩了。战前只有点守家护院的小规模部队,到1942年左右,瑞典硬是把部队拉到50万人,装备数量膨胀成三倍,战机数量翻番,还搞出了一支潜艇队伍和鱼雷艇部队。海军成了北欧最强。外面人看是个中立国,其实裤腿卷着、袖子挽着,随时准备干架。

可别忘了,瑞典嘴上说“谁都不帮”,身体却挺诚实。对德国的服务是明摆着的,对英国也说“不借道、不建基地”。

这就像夹在打架的两拨人中间,一个劲儿喊“我中立”,实际上手里捏着矿石大礼包,铁路也对其中一边开放。这就是瑞典早期的尴尬处境:要钱、要命、要保平安,全写在铁轨和矿石账单上。

不过算盘再精,也得看战场风向。1943年,大戏来了。

1943年来了个急刹车

世界大战的节奏有点像车速过快的卡车,前期德国冲得飞快,但在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军被苏联狠狠摁住,整条战线拐了弯。瑞典立刻明白:车要翻了,赶紧刹车。

于是,1943年7月,瑞典宣布不再允许德军通过境内运兵。这动作很关键,因为自1940年7月8日放行开始,三年时间里,德国靠瑞典的铁轨把214万士兵和10万节物资车皮运到挪威战场。

现在说停,等于当场给德国掐了后脖子。紧接着,9月,瑞典削减对德铁矿出口,等于对纳粹的工业炉子“减煤”。

这步棋为啥敢走?底气就在军力和形势。三年扩军之后,瑞典军队规模达到50万人,是战前数倍。武器装备翻三番,飞机总数翻倍,海军更是北欧第一。一个说“中立”的国家,海上停着最强舰队,家里仓库堆满枪炮。

德国一旦输势已定,继续押注会被拖下水。相反,停掉铁路、削减铁矿,就能给未来盟军递个眼神。

果不其然,瑞典立刻加密与英国的接触:边境允许监听德潜艇动向,自家密码学家还破译了德军的“Geheimschreiber”加密机,把成果送到伦敦。嘴上仍旧说“我中立”,行动已经朝盟军倾斜。

当然,瑞典政府口径没变:不许外国军队驻扎,不许在国内建基地,照样标榜中立。可动作实实在在:对德刹车,对盟国点头。这一套就像打牌的人突然换桌,前一秒帮德国发牌,后一秒给盟军递眼色。

对中国人来说,这里看得清楚:瑞典的所谓“掉头”不是道义觉醒,而是形势逼迫。法西斯败局明显,它只是在算哪条路能保命。真正顶住纳粹的不是中立国的算盘,而是前线的鲜血和炮火。

不过瑞典也不傻,光刹车还不够,它还准备了“第二手牌”,用来在战后刷声望。

暗地里刷声望

1943年以后,瑞典不光刹车,还开始暗暗加分。第一张牌是情报。瑞典允许英方在边境架设监听哨,监测德军潜艇的活动;本国密码学家还成功破译了德军的“Geheimschreiber”加密机,把关键成果交给英国。表面是中立国,实际成了盟军的情报后方。

第二张牌是人道。战争打到1944年底,布达佩斯的犹太人面临被屠杀。

此时,瑞典外交官拉乌尔·瓦伦贝里站出来,签发了大批“保护护照”,在城里设立“瑞典保护屋”,把数以万计的人暂时庇护在瑞典名下,最终救下了超过2万人。战后,这一事迹成了瑞典最大的加分项。

最后收官时,瑞典稳稳落地。1945年5月,瑞典正式与德国中断外交关系。此时整个欧洲千疮百孔,城市化为废墟,而斯德哥尔摩灯火通明,工厂照常运转,财政完好无损。别人拼命流血,它保全实力,还顺便赚了笔战争财。

这几张牌合在一起,就是瑞典的二战剧本:

铁矿和铁路换眼前安全;刹车和情报换战后位置;人道救援换国际口碑。

最后账面一算:人没死多少,家底没亏,战后还能举着“和平中立”的旗子,继续当欧洲的“桥梁”。冷战一来,这套玩法直接被固化成国策:“和平时期不结盟,战时保持中立”,一玩就是两百多年。

可历史不会撒谎。前半场,它给德国送兵送矿;后半场,它给盟军送情报、救犹太人。

瑞典是聪明,但世界的和平从来不是靠这种聪明得来的,而是靠反法西斯力量正面硬扛。瑞典算盘打得响亮,可真正把纳粹打趴下的,是炮火,不是铁矿交易。

参考资料:

论瑞典自行选择中立战略之作为.论文.2015

大聪明”瑞典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瑞典简史.知乎.2022-10-20

芬兰瑞典等中立国不再中立,谁损失最大?.中国新闻网.2022年05月30日

二战“中立国”瑞典:运送214万德军上前线.凤凰网.2009年09月01日

“武装中立”的瑞典,陆军架构揭秘.光明网.2024-08-26

瑞典为何告别两百年“中立”?中国新闻周刊.2024-03-15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