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6 23:45 点击次数:112
2025年初夏,资本市场里的两股力量正面交锋,一边是红利低波基金的信徒,一边是越来越多质疑它配置逻辑的投资者。
很多人回头一看,512890这个红利低波ETF,走势突然变得不妙——距离前期高点已经回撤了5%,短线资金开始焦虑。
有人说这只是正常波动,但20日双均线拐头向下,技术派也开始支支吾吾,担心这不是简单的调整,背后或许有更深层的问题。
盘点一下它的成分,银行股占比高达49.8%,在三大红利ETF里金融板块权重最重,这个结构一目了然,风险点也很突出。
2025年4月,中证银行指数的走势也开始变脸,和红利低波ETF的相关性紧密到令人咋舌——两者几乎同涨同跌,谁也跑不掉。
场外资金盯着这些数据,一时间市场气氛变得紧张,大家都在问:银行高位回撤,会不会拖垮整个红利低波的表现?
回顾历史,红利低波这条赛道其实并不寂寞,高分红低波动在A股市场一直有拥趸,这些因子长期有效,不乏深度研究者。
短期里波动难免,2025年春季的回撤让不少人心态波动,但从2019年开始,类似的波段其实并不罕见——六次超过10%的回撤,不算极端。
2020年3月,最大回撤出现在疫情初期,其他几次都在14%到18%之间,这些数字提醒我们,极端情况其实没那么多见。
如果从最高点算起,回撤超过10%就已经是很大的调整,市场里的老手都知道,这种时候加仓抄底的成功率往往更高。
盘算一番,后复权价格下,低波红利的最高点是4.762元,10%回撤价就是4.286元,很多人心里都有个数。
4月7日,贸易战阴云下的最低点都没到这个价位,在这种牛市氛围里,想等到4.286元似乎有点奢侈。
现实里,资金分布不同,操作策略也不一样,有人选择5%回撤就买入,也有人等到8%才出手,市场的分歧就这样积累了下来。
有些人干脆不再死守红利低波,转而组合配置,比如红利+科创+医药+中证A500+沪深300,代码都摆在那,轮动行情下谁也不想错过机会。
有人用果仁网DIY低波红利组合,先学方法再自己调仓,想法特别多,精力也耗费得更凶。
2025年市场热度在升温,有人晒出自己的策略,过去十年年化23%,最大回撤31%,2018年小亏,其他年份收益都不错。
这些数据看着让人心动,但背后的压力也大,毕竟年化23%是用精力换来的,哪有随随便便的高收益。
今年2月,我买了一笔中证红利515080,眼下有6.7%的收益,分红也都再投资进去了,复利效果还不错。
买入参考的是MACD,7月底原本打算卖出,结果几天回撤,MACD柱子又绿了,计划赶不上变化。
只能继续持仓,等着下一个合适窗口,牛市里每一笔资金都要算计,1%和10%的收益差距太大,调仓成了日常操作。
说到底,红利低波不是神话,也不是垃圾,市场的分歧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持有信念与现实收益的对话。
银行权重高的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金融板块的周期性让红利低波涨跌都被放大,风险和收益始终并存。
有人质疑这种结构失衡,有人却觉得这正是抄底的机会,观点分化,市场的复杂性被无限放大。
历史回撤数据清清楚楚,真正能赚到钱的,往往是在别人犹豫时敢于买入的人,但前提是要对自己的认知有把握。
选择分散配置,是对单一板块风险的回应,也是对不确定性的防御,组合策略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避风港。
自建组合虽累,但能最大程度贴合个人风险偏好,灵活性和自主性,是ETF无法提供的东西。
很多人还在比较,红利低波和其他ETF哪个更抗跌,哪个更有弹性,数据每一天都在刷新,谁也说不准明天的走势。
信息爆炸时代,投资逻辑变得越来越难坚持,短期波动让人焦虑,长期收益又需要耐心和信心。
2025年夏天,红利低波的故事还在继续,市场情绪反复无常,谁也不知道接下来是回调还是反弹。
投资市场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表达、挣扎、试错。
或许,真正的难题不是选哪个基金,而是在信息混杂和情绪波动里,坚持自己的判断,耐得住寂寞,看得清方向。
矛盾还在激烈发酵,红利低波的未来走向,留给时间和市场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