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01 03:38 点击次数:108
1948年11月的徐州城,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不安。
杜聿明站在作战地图前,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邱清泉那边又和空军干上了,两边吵得不可开交,一个说对方推进太慢,一个抱怨炸弹扔得不准。
这仗还没开打,自己人先掐起来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顾祝同从南京飞来督战,一进门就黑着脸问:"共军就两三个纵队,你们俩兵团还打不动?"杜聿明心里直骂娘,这位参谋总长怕是在南京待久了,不知道前线什么情况。共军哪止两三个纵队?越打越多不说,夜里还能神出鬼没,白天刚拿下的阵地,晚上准保丢个精光。这仗打得憋屈,可又不能明说,只能陪着笑脸解释。
刘峙这个老滑头更绝,居然提议放弃徐州全力救黄百韬。杜聿明一听就明白,这老小子八成是想借机开溜。想起廖耀湘兵团在东北的下场,杜聿明后背直冒冷汗。那可是一水的王牌军,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被共军包了饺子。眼下这三个兵团,怕是连廖耀湘的部队都不如。
杜聿明琢磨来琢磨去,给顾祝同端出了他的"三策"。上策是黄百韬死守待援,中策是舍黄保徐,下策是放弃徐州全力救援。说白了就是一场赌博,赌注是整个徐州剿总的命运。顾祝同听完直皱眉,这中策听着太怂,可杜聿明心里门清,现在不是逞能的时候,能保住多少是多少。
邱清泉那边倒是憋了个大招,准备派第74军迂回潘塘,给共军来个包饺子。杜聿明觉得这招还行,至少比硬碰硬强。可谁能想到,粟裕那边也在打同样的算盘。两支迂回部队半夜撞个正着,黑灯瞎火一顿乱打,活像两个小偷半夜翻墙撞了个满怀,那叫一个尴尬。
这一仗打完,杜聿明心里拔凉拔凉的。潘塘没拿下,黄百韬那边更悬了。想起之前在东北的经历,杜聿明就觉得窝囊。卫立煌那会儿说要死守沈阳,他还觉得太保守,现在轮到自己,才发现有时候保守反而是最稳妥的选择。
战场上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糟。共军的包围圈越缩越紧,国军内部却还在勾心斗角。空军和陆军互相甩锅,参谋部的人纸上谈兵,前线将士们打得憋屈。杜聿明有时候真想撂挑子不干,可肩上的担子又放不下。
黄百韬那边已经好几天联系不上了。杜聿明知道,这位老同事情况不妙。想起当年一起共事的日子,心里更不是滋味。可眼下顾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还顾得上别人?徐州城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老百姓都开始往外跑,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地方怕是守不住了。
最让杜聿明恼火的是,南京那边还在一个劲地催促进攻。蒋介石的电报一封接一封,话里话外都是不满。可前线的情况,这些大老爷们哪知道?共军的战术灵活多变,国军却还在按老一套打仗,这不是明摆着往枪口上撞吗?
仗打到这个份上,杜聿明算是看明白了。什么"三策"不"三策"的,都是自欺欺人。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再精妙的计策都是白搭。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损失,给这些跟着自己卖命的弟兄们留条活路。
夜深人静的时候,杜聿明常常一个人站在窗前发呆。远处的炮火声时断时续,就像他此刻的心情一样起伏不定。这场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所谓的"三策",不过是给注定失败的结局,找了个体面的台阶下罢了。
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没法给你提供什么投资方面的建议哈。要是有侵权的情况,你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就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