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都说嘉庆帝没本事,可他这两把刷子,真让大清多活了不少年

发布日期:2025-09-18 08:03    点击次数:110

参考来源:《清实录》《清史稿》《嘉庆帝起居注》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太上皇乾隆驾崩刚刚五天,整个朝廷还沉浸在哀痛之中,一个震惊帝国的消息突然传开:权倾朝野二十多年的军机大臣和珅,被新皇帝下令逮捕入狱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整个官场为之震动。要知道,和珅不仅是太上皇的第一宠臣,更是掌握着军政大权的实际掌权者。

他的党羽遍布朝野,就连当今皇上,在他面前也一直小心翼翼。

可就在乾隆尸骨未寒之际,这位看似懦弱的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居然敢对和珅下手了。

其实早在三年前,当39岁的颙琰从父亲手中接过皇位时,朝野上下都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形式上的传位。

毕竟太上皇还健在,而且明确表示要继续"训政"。嘉庆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罢了。

更让人看不起他的是,在那三年的"实习期"里,嘉庆表现得极其低调,对和珅更是毕恭毕敬。朝臣们都在私下议论:这位新皇帝怕是没什么本事,将来恐怕也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看似平庸的皇帝,竟然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彻底铲除了和珅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而这,只不过是他展现真正实力的开始。

【一】隐忍三年的精明算计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当39岁的颙琰接受父亲禅位时,朝廷内外都清楚一个事实:这位新皇帝手中并没有实权。

乾隆在禅位诏书中明确规定:"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说白了,就是皇位给你了,但权力我还要继续掌握。

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面临的处境极其微妙。名义上他是皇帝,但实际上连个县令的任免都做不了主。而更让他忌惮的,是那个在朝中一手遮天的和珅。

和珅这个人确实有些本事。他不仅深得乾隆宠信,还精明能干,朝中大小事务都离不开他。更要命的是,他还控制着大部分的人事任免,可以说是真正的"宰相"。

面对这样的局面,嘉庆帝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隐忍和智慧。

在那三年里,他对和珅的态度可以说是恭敬有加。每次朝会,嘉庆都会主动向和珅请教政务;遇到重大决策时,他也会虚心听取和珅的意见。表面上看,这就是个没主见的傀儡皇帝。

可实际上,嘉庆心里比谁都清楚。他在等,等一个时机,等太上皇归天的那一天。

这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很能说明嘉庆的政治智慧。

嘉庆二年,他的老师朱珪进京朝贡,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和珅却在乾隆面前告了朱珪一状,说什么"师生勾结,另有图谋"。

当嘉庆写诗恭贺老师时,和珅更是拿着尚未写完的诗稿跑到乾隆面前,说"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

这件事让嘉庆深受刺激,但他并没有发作,而是忍了下来。从此以后,他对和珅更加小心,生怕露出什么破绽。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懦弱的皇帝,其实一直在暗中布局。

【二】雷霆手段:半月铲除和珅集团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在养心殿驾崩。这个消息对嘉庆来说,既是解脱,也是挑战。解脱的是终于可以亲政了,挑战的是如何处理和珅这个烫手山芋。

按照当时的情况,和珅虽然失去了乾隆这个最大的靠山,但他在朝中经营多年,党羽众多,根基深厚。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起政局动荡。

可嘉庆帝的反应速度快得惊人。

正月初八,距离乾隆驾崩仅仅五天,嘉庆就下旨将和珅革职逮捕。同时,他还逮捕了和珅的死党、尚书福长安等人。

这个时机选择得极其巧妙。一方面,乾隆刚死,朝廷正忙着处理丧事,无暇他顾;另一方面,和珅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正是最虚弱的时候。

更厉害的是,嘉庆在逮捕和珅的同时,还发布了一道诏书,历数和珅的二十大罪状。这些罪状包括:

"专权误国、贪污受贿、任人唯亲、欺君罔上"等等,每一条都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正月十三日,和珅被赐死狱中。从逮捕到处死,前后不到半个月。这种雷霆手段,连朝中老臣都看傻了眼。

和珅一死,他的庞大财产被抄家籍没。据史料记载,和珅家产总值超过八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家十几年的财政收入。民间有句话说得好:"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可嘉庆并没有满足于铲除和珅本人,他还对和珅的整个利益集团进行了大清洗。福长安被处死,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被削爵,其他党羽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短短一个月内,这个在朝中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庞大集团就彻底土崩瓦解了。

【三】第一把刷子:整顿吏治显神威

铲除和珅只是开始,嘉庆真正的本事是整顿吏治。

亲政后,嘉庆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整个官僚体系已经烂到了根子里。

用他自己的话说:"方今中外吏治,贪墨者少,疲玩者多。因循观望,大臣不肯实心,小官从而效尤,仅知自保身家。此实国家之隐忧,不可不加整顿。"

面对这种情况,嘉庆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勤。

他认为,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官,都必须以勤为本。在《勤政殿记》中,嘉庆写道:"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勤为立身之本,君勤则国治,怠则国危;臣勤则政务有条不紊,怠则政务紊乱无序。"

为了贯彻这个理念,嘉庆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第一,要求各级官员必须据实上奏,不许粉饰太平。嘉庆明确告诫各省督抚:"嗣后不许说假话,以实告,慎志勿忘。"

有个叫江兰的云南巡抚,在威远地区发生严重水灾后,不仅隐匿不报,还坚称当地收成"十分丰稔"。嘉庆得知后大怒,立即将其革职,并以此为例警告其他官员。

第二,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在镇压白莲教的过程中,嘉庆发现军饷贪污情况严重,立即下令严查。

有个叫胡齐仑的道员,掌管湖北军需,竟然私自克扣军饷二万九千余两。

嘉庆得知后,立即将其处死,并籍没其家产。他还下诏说:"侵贪军费,就会使军营中数千兵士挨冻受饿,谁还奋勇征战?"

第三,建立监督机制。嘉庆规定,各路粮台必须"按旬开报,按月汇奏",军饷支用必须账目清楚,有据可查。

通过这些措施,朝廷的贪污风气确实有所收敛,行政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四】白莲教:差点要了大清命的大起义

就在嘉庆忙着整顿吏治的时候,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发酵。

嘉庆元年正月,湖北襄阳地区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起义的导火索是官府强收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走投无路。

白莲教本来是个民间宗教组织,宣扬"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在贫苦农民中很有影响。当社会矛盾激化时,这个宗教组织很快就变成了反抗的旗帜。

起义爆发后,迅速蔓延到四川、陕西、河南、甘肃等五省。起义军打出"官逼民反"的旗号,所到之处,纷纷响应。短短几个月内,起义军就发展到几十万人。

更要命的是,这些起义军不是乌合之众,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武装力量。他们采用游击战术,打了就跑,打了就跑,让清军疲于应付。

太上皇乾隆对这次起义极其重视,亲自指挥平叛。他从全国十六个省调集兵力,投入了将近十万军队。可打了三年,不仅没有平息叛乱,反而越打起义军越多。

到嘉庆亲政时,白莲教起义已经持续了三年多,清廷耗费了七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家三年多的财政收入。可起义非但没有被扑灭,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个时候,嘉庆意识到,单纯的军事镇压是不够的,必须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

嘉庆四年七月,就在和珅集团刚刚被彻底铲除的时候,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到了紫禁城:白莲教起义军竟然攻破了达州,知州戴如煌被杀,整个四川腹地震动。

更让朝廷震惊的是,前线清军不仅士气低落,还出现了大面积的贪污腐败。

领兵大将们把镇压起义当成了发财的机会,故意拖延战事,借机贪污军饷。有的将领甚至公然"养寇自重",把起义军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

面对这种情况,嘉庆帝意识到,如果不能尽快平定白莲教起义,大清的江山真的可能要完蛋了。

这个起义已经不仅仅是地方叛乱,而是关系到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可就在朝野上下都对平叛失去信心的时候,这位被人看不起的皇帝,再次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他不仅找到了破解这场危机的关键,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治理策略。

这套策略的核心,就是他的第二把刷子。而这把刷子的威力,远比铲除和珅更加惊人。它不仅彻底扭转了平叛战争的颓势,更是为大清朝续命了将近一百年……

【五】第二把刷子:创新平叛策略显奇效

嘉庆亲政后,立即对白莲教起义的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他发现了几个关键问题:前线将领贪污成风,军心涣散;单纯的军事镇压效果有限;官逼民反的根源没有解决。

据统计,从嘉庆四年到嘉庆七年的四年里,在川陕楚前线作战的二十三位一、二品大员,全都受过或重或轻的处罚,这说明腐败问题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针对这些问题,嘉庆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平叛策略,核心是"剿抚并施"。这个策略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

在"剿"的方面,嘉庆首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他撤换了包括福康安、和琳在内的一大批无能腐败的将领,重用了勒保、额勒登保、杨遇春、杨芳等能战之将。

这些新任命的将领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大多出身寒微,靠军功起家,对朝廷忠心耿耿,而且作战勇敢,深得士兵拥戴。

更重要的是,嘉庆严厉整顿了军纪。他明确规定,各路粮台必须按旬开报,按月汇奏,军中的每一笔开支都要有据可查。对于那些贪污军饷的官员,嘉庆的态度极其严厉,一律严惩不贷。

有个叫胡齐仑的道员,掌管湖北襄阳军需,竟然私自克扣军饷近三万两。更过分的是,他还将其中六千两送给了领兵大员永保作为"孝敬"。

嘉庆得知后大怒,立即将胡齐仑处死,并发布谕旨痛斥道:"军饷皆兵士衣食之资,胡齐仑侵贪六千两,就会使军营中数千兵士挨冻受饿,谁还奋勇征战?"

通过这些雷霆手段,清军的战斗力明显提高,士气也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嘉庆还改变了作战方针,不再盲目追求"速战速决",而是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

在"抚"的方面,嘉庆展现出了更加高超的政治智慧。

首先,他下令逮捕了四川达州知州戴如煌、武昌府同知常丹葵等"官逼民反"的祸端。

这些地方官员横征暴敛,是激起民变的直接原因。嘉庆通过严惩这些贪官污吏,向天下表明朝廷整顿吏治、体恤民情的决心。

更关键的是,嘉庆提出了"不问教不教,只问匪不匪"的创新理念。这个理念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参与武装反抗的"乱民"与单纯信教的"教民"区分开来。

对于那些被迫卷入起义、但并不想造反的普通教民,朝廷给予宽大处理;而对于那些真正的武装反抗者,则坚决镇压。

这种策略产生了巨大的分化作用。很多原本支持起义的民众,在看到朝廷的诚意后,开始疏远起义军。起义军的群众基础急剧缩小,从原来的几十万人迅速减少到几万人。

嘉庆五年,朝廷又推出了一套实用的招抚措施:"清查叛产,量给流亡绝产,于南山老林垦荒"。

简单说,就是给那些投降的起义军分配土地,让他们能够安身立命。这个政策的效果非常明显,很多起义军将领看到有了出路,纷纷率部投降。

除了剿抚并施,嘉庆还采取了一个更加狠辣的策略:坚壁清野。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建立寨堡团练制度。朝廷下令各州县建设坚固的堡垒,将当地民众集中保护起来,同时组织团练武装进行自卫。

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切断了起义军的补给来源,减少了他们的发展空间,还增强了地方防务力量。

为了推行这个制度,嘉庆大力重用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杨遇春、杨芳、罗思举等人都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

杨遇春原本只是个普通的把总,但他作战勇敢,善于用兵,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嘉庆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让杨遇春从把总一路升到总兵,后来甚至官至陕甘总督。

这种对汉族武装力量的重用,在当时是很有争议的。满族贵族们担心这会威胁到满洲的统治地位,但嘉庆力排众议,坚持唯才是举。

事实证明,正是这些汉族将领的加入,才使得平叛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随着新策略的全面实施,战场形势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嘉庆五年以后,起义军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他们既得不到补给,又无法扩大队伍,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游荡。

更致命的是,起义军内部开始出现分裂。由于长期的围困和打击,各路起义军之间失去了有效的联系,开始各自为战。

到了嘉庆六年,白莲教起义已经明显走向衰落。这一年三月,起义军首领王廷诏在川陕交界的鞍子沟被杨遇春生擒。

王廷诏是白莲教的重要首领,他的被捕对起义军是个沉重打击。四月,马应祥等重要首领也相继被捕或战死。

六月,川东教军领袖徐天德部企图突围到陕西,却在西乡两河口渡河时遭遇意外,船只倾覆,徐天德溺死江中。徐天德一死,川东起义军群龙无首,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清军抓住这个机会,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额勒登保、德楞泰、杨遇春等将领分头行动,对残余的起义军进行围剿。

嘉庆七年,冉学胜等主要首领被擒处死。到这个时候,白莲教起义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虽然还有一些散兵游勇在山区坚持,但已经成不了气候。嘉庆八年后,战事基本结束,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扫荡行动。

嘉庆九年,最后一位起义军首领苟文润被叛徒杀害,标志着历时九年的白莲教起义彻底失败。

从嘉庆元年爆发到嘉庆九年结束,这场起义持续了整整九年。清朝为了镇压这次起义,动用了十六个省的兵力,耗费了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家四年的财政收入。

但最终,嘉庆还是取得了胜利。这个胜利的意义不仅仅是平定了一场叛乱,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嘉庆的政治和军事能力,稳定了清朝的统治。

【六】治理成果:从军政到外交的全面整顿

平定白莲教起义后,嘉庆并没有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而是着手解决深层次的制度问题。

他深知,要想确保类似的危机不再发生,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政治、军事、财政等各个方面的制度。

在军队建设方面,白莲教起义彻底暴露了传统军事体系的弊端。八旗军队作为清朝的核心武装力量,本应是最精锐的部队,可在与起义军的作战中却表现得不堪一击。

这些八旗子弟大多养尊处优,缺乏实战经验,甚至连基本的军事训练都荒废了。绿营军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军官贪污成风,士兵纪律松散,战斗力极其低下。

相比之下,汉族地主武装组织的团练、乡勇在平叛中表现出色。

这些人熟悉当地地形,了解民情,机动灵活,成为平叛的真正主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保卫家园的动机,战斗意志坚定。

嘉庆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变化的重要意义,开始有意识地扶持汉族武装力量。杨遇春从一个小小的把总,一路升到陕甘总督,这在清朝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杨芳也因功官至甘肃提督,成为封疆大吏。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清朝中后期的重要军事支柱。

这个调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清朝军事体系的重大变革,从依靠满洲贵族的传统模式,转向重用汉族人才的新模式。

这为后来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汉族武装力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没有嘉庆朝的这个先例,就不会有后来的湘淮军,清朝也很可能在太平天国的冲击下提前覆灭。

在财政管理方面,嘉庆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改革。白莲教起义期间,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压力极重。

为了筹措军费,朝廷不得不加征各种税收,进一步加重了民众负担。更严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了财政管理中的种种弊端:账目不清、监管不力、贪污挪用成风。

嘉庆意识到,要想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他规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必须定期上报,建立详细的账目记录。

任何超过一定数额的开支,都必须经过上级审批。同时,他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定期对各地的财政状况进行检查。

对于那些在平叛期间发财的官员,嘉庆的态度极其严厉,一律严惩。有个叫广兴的官员,原本是个正直的人,因为率先揭发和珅有功,深得嘉庆信任,被委以掌管四川军需的重任。

他在这个岗位上表现出色,廉洁自持,扫除贪风,每年为国家节省数百万两白银。嘉庆多次在朝会上表扬他,号召全国官员向他学习。

可就是这样一个廉政模范,在升任兵部侍郎后,竟然也经不住诱惑,贪污了四万两白银。嘉庆得知后极其震怒,立即将其严办。

他痛心地说:"连广兴这样的人都禁不住诱惑,可见贪腐之风已经深入骨髓。如果不严厉整治,国将不国!"

广兴案件的处理,在朝野引起了极大震动。很多官员开始意识到,嘉庆对反腐是认真的,不会因为个人感情而网开一面。这种杀一儆百的做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

通过这些措施,朝廷的财政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贪污挪用的现象也有所减少。虽然不能说完全根除了腐败,但至少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

在吏治整顿方面,嘉庆的措施更加全面深入。他深知,官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水平。

在亲政初期,他就提出了"勤政"的理念,要求所有官员都要勤于政务,不得怠惰。

为了落实这个理念,嘉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他要求各级官员定期汇报工作,对于那些政绩突出的,给予提拔重用;对于那些尸位素餐的,坚决予以罢免。

同时,他还鼓励下级官员监督上级,鼓励民众举报贪官污吏。

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嘉庆表现出了极强的原则性。有个叫江兰的云南巡抚,在威远地区发生严重水灾后,不仅隐匿不报,还在嘉庆派人调查时坚称当地收成"十分丰稔"。

这种明目张胆的欺君行为让嘉庆极其愤怒,立即将江兰革职查办,并以此为例警告其他官员:"再敢有讳灾不报者,江兰就是下场!"

在对外关系方面,嘉庆也表现出了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政治敏感。

嘉庆十三年发生的英军入侵澳门事件,是嘉庆朝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英国以帮助葡萄牙防御法国为借口,派兵船九艘、士兵三百人进入澳门。

他们不仅占据了澳门的重要军事据点,还要求在澳门长期驻军。

这种明显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嘉庆的高度警觉。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对此不加制止,就等于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其他西方国家很可能效仿。

于是,他态度坚决地指示两广总督吴熊光严加诘责,命令英军立即撤离。

当英军拒不执行时,嘉庆立即下令采取强硬措施。清军封锁了通往澳门的所有水路,断绝了英军的粮食和淡水供应。在这种强大压力下,英军最终被迫撤离。

但嘉庆对两广总督吴熊光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极为不满。他认为吴熊光在处理此事时过于谨慎,缺乏应有的强硬态度。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嘉庆免去了吴熊光的总督职务,将其流放到伊犁。同时,他还下令加强澳门等沿海地区的防务,增设炮台,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嘉庆十四年,面对日益严重的鸦片贸易问题,嘉庆又下诏严禁鸦片,要求各督抚"断其来源"。

虽然这个政策在当时没有完全奏效,但它表明了朝廷维护国家主权、保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这个政策也为后来道光朝的禁烟运动奠定了基础。

嘉庆十六年,他又颁布了更加严格的禁令,禁止西洋人在内地居住,禁止人民接触天主教。

这些措施虽然在今天看来带有保守色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防范文化渗透的作用。

【七】历史评价:被低估的中兴之主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60岁的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突然驾崩。据《清实录》记载,他是因为天气炎热,旅途劳顿,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猝死的。

这位勤政25年的皇帝,就这样突然告别了历史舞台。

回顾嘉庆帝的一生,他在位二十五年,正值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在他继位时,大清帝国表面上还是"康乾盛世"的延续,但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吏治腐败、民变四起、财政困难、外患渐起。如果换个平庸的皇帝,大清很可能在嘉庆朝就走向崩溃。

但嘉庆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坚定意志,不仅化解了当时的种种危机,还为大清的延续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他的两把刷子——铲除和珅整顿吏治,以及创新策略平定白莲教起义,确实让大清"多活了不少年"。

从政治手段来看,嘉庆帝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他在铲除和珅时表现出的隐忍和果断,在整顿吏治时体现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平定白莲教起义时运用的创新策略,都说明他是一个极其精明的政治家。

特别是他提出的"不问教不教,只问匪不匪"这个理念,更是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这种将宗教信仰与政治行为分开处理的做法,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

它既避免了因为宗教问题而激化社会矛盾,又有效地分化了起义军的力量。这种策略后来被历代统治者反复使用,证明了其价值。

从军事才能来看,虽然嘉庆帝没有亲自领兵作战,但他在军事战略方面的眼光确实高人一等。

他能够准确判断战争形势,及时调整作战方针,重用有能力的将领,这些都是优秀军事统帅应该具备的素质。

更难能可贵的是,嘉庆帝没有被传统观念束缚,敢于重用汉族将领,敢于改革军事制度。这种开放的心态,为清朝军事力量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可能。

从治理能力来看,嘉庆帝在财政管理、吏治整顿等方面的成就同样值得肯定。虽然他没能完全根除腐败,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已经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

更重要的是,嘉庆帝为后来的统治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创立的坚壁清野策略、团练制度等,后来都被成功地运用到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

可以说,没有嘉庆朝的这些创新,清朝很难在后来的危机中幸存下来。

从对外关系来看,虽然嘉庆朝的外交政策带有保守色彩,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做法是有其合理性的。嘉庆帝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态度,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嘉庆朝存在的问题。虽然嘉庆帝努力整顿吏治,但腐败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恶化。

虽然他平定了白莲教起义,但社会矛盾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虽然他暂时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闭关锁国的政策也使中国错失了了解世界、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

但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历史条件所限,不能完全归咎于嘉庆个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嘉庆已经做到了一个传统君主所能做的最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嘉庆帝确实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皇帝。他虽然没有康熙、乾隆那样的赫赫武功,也没有雍正那样的激进改革,但他在继承和守成方面的表现,确实是可圈可点的。

如果没有嘉庆的两把刷子,清朝很可能在十九世纪初就走向覆灭。而正是因为有了嘉庆的努力,大清才能够延续到1912年,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68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嘉庆帝让大清"多活了不少年",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在王朝的关键转折点上,往往是那些看似平庸、但实际上极其务实的统治者,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嘉庆帝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续了命,也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