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8 22:03 点击次数:66
2025年8月14日,科技圈和金融圈都在传一个大消息:特朗普政府准备参股英特尔,帮忙推动其在俄亥俄州工厂的扩建。虽然英特尔之前信誓旦旦要把这个工厂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基地,但项目一直拖着不见好转,能不能顺利搞定还得看情况。据说这个想法是特朗普跟英特尔CEO陈立武见面时提出来的,不过到底要持多少股份、具体怎么操作,还没有定下来,事情还在不断变动。
这还不是特朗普政府第一次这么直接插手产业的事儿。对于正拼命裁员、紧缩开支的英特尔来说,要是真的政府愿意入股,那简直就像“久旱逢甘雨”——不仅能减轻一些财务压力,说不定还能帮陈立武稳住CEO的位置。要知道,之前特朗普还逼着陈立武辞职过呢。最近类似的动作真不少:8月11号那天,英伟达和AMD答应把向中国出售的特供芯片的15%收入交给美国政府,换取出口许可;美国政府还用“黄金股”这种方式入股美国钢铁企业,帮它卖到日本钢铁厂;更别提上月,国防部花了4亿美元买了美国稀土公司MP Materials的优先股,变成了最大股东。这事儿一下子打破了以往政府和企业私下合作的老规矩。看来,特朗普政府真是下了狠劲儿,力挺那些在关键行业站得住脚的“尖子生”企业。
要理解这些产业政策背后到底藏着啥逻辑,还得从“矛盾叠加”和“相互影响转化”的角度好好剖析,才能看得清楚它到底怎么运作,也能揪出潜在的风险。特朗普政府调动产业政策时,往往夹杂着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你说我影响你、你又影响我,最终形成了个复杂又不断变化的矛盾网络。这种系统里的矛盾转化,比起单一的矛盾要复杂得多呀,条件也更挑剔。
一、市场和政府的矛盾变成“亲密一家人”,从外头干涉到“政企联手”紧紧绑在一块儿
讲到英特尔那事儿,里面藏了不少矛盾: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自己开发技术和全球分工的冲突、企业缺钱和战略价值的矛盾,都一块搅在一块儿。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变化——按传统自由市场的说法,政府本不该插手市场,这算是“外部矛盾”。不过,特朗普政府想用“国家持股”这招把关系改一改,让政府变成企业股东,把外部矛盾变成企业内部治理的一环,搞出个“政府-企业联合体”。要把这事做成,得满足好几个相关联的条件:
资金方面,政府必须搞到足够的钱,这就得事先规划预算,找到合适的筹措资金的方法,只有这样才算是稳妥地把股份买下来。
企业是否愿意,得折算清楚了。英特尔得仔细琢磨,接受政府投资之后,自己掌控决策的权力会不会被削减,外界怎么看自己也得考虑。公司内部的决策流程和管理层的想法,直接左右了这事儿能不能顺利搞定。
规矩怎么制定,政府和企业之间得有个沟通的渠道,法律上也得明确说明政府持股这块怎么规范操作。这样才能为矛盾的顺利化解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这些条件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牵扯、互相影响。政府投资得越多,英特尔或许越担心自己话语权会受影响;法律越明确、操作越公开,企业也会更愿意跟政府打交道。哪一环没把稳,这事儿搞砸就挺容易的。
第二部分,关于自己搞技术跟国际分工之间那奋力拉锯的事儿,因为地缘安全这块促成的“依赖难题”就这么慢慢浮现出来了。
现在世界局势挺不太平,比如中国芯片快速发展让美国压力山大,他们就想着用“技术民族主义”这套招,赶紧搞自主创新。但台积电在美国建厂遇阻,这事一揭示出美国其实还是很依赖亚洲的技术供应链。像英特尔这种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公司,政府也干脆亲自插手管理,怎么搞“自主研发”和“全球分工”之间那矛盾就变得更加复杂。这类矛盾要想转换,得满足几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条件:
技术研发嘛,得花不少钱。自己搞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持续投钱,比如吸引人才,采购科研设备,以及支持基础研究,这些“硬投入”都不能少。
产业布局得再做调整了,要在短时间内打破目前全球的产业分工格局,就得在本土建立一条完整的技术产业链路。这事儿,需要政策推一把,比如提供产业补贴呀,引进人才啥的,这些“软性”支持少不了。
这两块相辅相成。政府补贴能确保研发有资金支持,引进人才则能为创新注入动力;不过,如果没个合理的人才机制,再多钱也白花,没人上手做事,想靠自己搞技术几乎不太可能实现。
第三点,企业遭遇的危机如今变成了政治角力的筹码,成了“坚持生存”和“制定长远战略”之间那场你来我往的交换游戏。
英特尔因为18A工艺的技术卡壳,导致财务状况逐渐变差,一方面面临资金紧张的危机,另一方面又拥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这矛盾特别明显。政府就趁机利用英特尔的技术难题作为谈判筹码,要求企业“保障就业、让渡技术”。这把企业的生存危机变成了政治工具,例如,为了赢得俄亥俄州的选票。这种转变牵涉多层面的因素,就像玩一场彼此牵制的博弈。
企业倒得算得挺清楚的,要认真琢磨清楚,答应了政府的条件之后,技术进步会不会被拖后腿,市场的份额还能不能稳住。公司未来的技术布局和市场策略,那才是最核心的事儿。
政府到底能不能做到位呢?得有那份本事来监管,拿出实打实的措施,确保英特尔真的把技术让出来,保障相关岗位不缩水,不能光说空话、光做表面功夫。
外头的环境究竟怎么样?俄亥俄州的政治气氛其实挺微妙的,地方选民是不是特别关心有没工作岗位,这个直接关系到政府能不能争取到想要的政治支持和资源。要说这方面的情况,就得看他们是不是把就业看得特别重,不然的话,政策的走向可能会走偏。
这三块相互制约着。英特尔的技术布局,影响着它是不是愿意放出技术来;政府的监管力度,关系到英特尔是否会真正保证就业;而当地的政治氛围,则决定了政府能不能借这个机会捞到点 politically 的好处。要是监管不到位,英特尔可能就不会兑现承诺,政府的政治目标也就打了折扣。
四、全球产业链的“你管我反”——规则博弈中的一环扣一环
美国试图通过“黄金股”这一制度来防止核心技术流失,结果在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过程中,演变出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比如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那档事儿,美国用“黄金股”来掌控局势,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得有完整的“黄金股”法律保障,把政府的权限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是还得有强硬的外交谈判本领,应对盟友或其他国家的反对声音。
别的国家也不会坐以待毙,它们反击也得准备得差不多:比如欧盟想快点推进《欧洲芯片法案》,搞自主,得有钱投资、技术能配合、政策能协调;中国想在成熟芯片工艺上少Depend美国,得自己把研发能力提升,产业链配套跟上,再建人才体系。这些条件像个网般相互牵连:如果美国的“黄金股”制度定得太不合理,盟友可能会更反感,欧盟也可能会多掏钱搞芯片自主;反过来,只要中国把产业链配套搞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可能会更重,也会影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策调整。
话说这体系太复杂,里头藏着不少政策风险,你要是没搞清楚,真容易踩到雷。
特朗普政府调整产业政策的核心在于,围绕“扶持尖子生企业”的目标,让一些矛盾缠绕在一起,彼此影响、不断变化。这种矛盾系统的转变,离不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条件运动:市场和政府得紧密结合,资金充裕、企业愿意投入、制度规范到位;自主研发和全球分工之间要保持平衡,研发投入和产业政策得相辅相成;企业遇到危机,变成政治资源,企业要算清楚、政府要能落实,环境也得给予机会;全球产业链的控制和反制,必须有制度支撑,擅长谈判。
只要哪个条件没达到或出点岔子,特朗普在内部矛盾转变上就可能偏离预想,整个政策方案都可能遇到卡壳。这也反映出在复杂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这种矛盾系统的转化特别困难,同时也揭示了这些政策潜在风险的根源——市场规律和政府干预之间的拉锯、自主研发与全球分工的冲突,以及企业利益和政治诉求之间的博弈。这些问题会一直挑战政策的平衡和执行能力。
总结来看,特朗普政府推行的产业政策,实际上是尝试用政治力量硬扛着改变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它的成败,最终会检验马克思的那句话:“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带来巨大伤害,还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多次的历史教训证明,真正让矛盾转化有效果的办法,还是得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简单地改动生产关系。在当前全球产业格局经历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各国只有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才能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备注:本文由“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矛信体撰写,属平台原创内容。希望大家携手同行,共同抵制霸权行为,一起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