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23:54 点击次数:67
志愿军战俘程立人:在阿根廷成了大富豪,拥有60万亩土地,还娶了总统的妹妹。
程立人是个大名鼎鼎的华侨富豪,他在阿根廷拥有一大片土地,足有六十万亩,还娶了总统的妹妹当老婆。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显赫的富商曾经是一名志愿军战俘。从贵州的一个富裕家庭子弟,到踏上朝鲜战场,再到被俘后辗转印度,最后在阿根廷白手起家,程立人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更让人意外的是,当年那个被迫为美军做翻译的战俘,如今却成了连接中国和阿根廷的重要纽带。这位命运坎坷的华人企业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又是怎样在异国他乡建立起商业帝国的呢?
从军卫国:志愿军战俘的辛酸历史
在1926年的一天,贵州省遵义城一位有钱的商人家中,传来了一个男婴的哭声。这个男婴名叫程立人,他的爸爸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有名的布店,家里非常富裕。
程家的规矩是,孩子一定要上学读书!这是程立人爸爸经常说的一句话。那时候,为了给程立人一个好教育,程家花了不少钱,请了附近最有名的老师来教他,让他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1938年,当时只有12岁的程立人就已经能够用英语和外国传教士聊天了。到了1943年,他又学会了西班牙语和法语。这些语言技能后来成了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1945年,程立人考上了重庆的一所大学。谁也没想到,这个出身富裕的大学生,会在1949年做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
“我要参军!”程立人告诉父亲自己的决定时,老人惊讶得连茶碗都摔在地上。在国民党军队溃败的时候,程立人却坚决地加入了解放军。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那时,程立人在部队里当翻译。当他听说志愿军即将跨过鸭绿江时,他立刻报名参战。
1951年年初的一个寒冷清晨,程立人所在的部队在朝鲜某地与美军展开激战。那是一场惨烈的遭遇战,由于指挥失误,整个连队都陷入了美军的包围圈。
“放下武器,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美军用扩音器喊道。经过一番激战,程立人和战友们因为弹药耗尽,最终被俘虏了。
美军注意到程立人会说多种语言,便强制他做战俘营的翻译。这个安排让程立人非常为难:不答应可能挨罚,答应了又怕别人觉得他背叛。
最后,程立人只好接下了这项任务。不过,他悄悄地帮助了战友,把美军的一些重要情报传给了自己的同伴,还帮助几位重伤员得到了更好的治疗。
这些事情传回国内后,却被人们误解,说程立人自愿为美军做翻译。这一顶“汉奸”的帽子,他戴了足足几十年。
1953年,板门店谈判结束后,战俘交换开始了。然而,美军却不允许程立人返回大陆,这让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的程立人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是继续等待回国的机会,还是寻找新的出路?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程立人决定前往印度。这个决定,成为了他传奇人生的第一步。当时,他绝没想到这次选择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大家都以为这个走投无路的战俘会从此消沉,却不知这只是他传奇人生的开始。
异乡漂泊:印度那些坎坷的日子
1953年秋天,程立人来到了印度。他身无分文,只能在加尔各答的码头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阁楼住下。这座繁华的港口城市每天都有很多商船进出,这也给了他第一个谋生的机会。
这位先生,您说英语说得这么流利,要不要来码头帮忙?一位印度商人这样邀请程立人。就这样,程立人成了码头上的临时翻译,帮助来往的外国商人与当地人沟通。
这份工作很不稳定,有时一整周都见不到一艘需要翻译的外国船。更让程立人头疼的是,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让他这个外国人感到处处受限。
“对不起,我们这里不接待外国人。”程立人在炎热的午后常常连杯茶都喝不上。初到印度的第一年,他就经历了三次搬家,因为房东总是找各种理由提高房租。
1954年的春天,一场意外的机会彻底改变了程立人的生活轨迹。一艘来自阿根廷的商船停泊在加尔各答港,船长正为找不到会说西班牙语的人帮忙翻译而苦恼。
"您好,我可以帮忙。"程立人用流利的西班牙语站了出来。这一天的翻译工作不仅让他赚到了一个月的码头工资,还让他认识了一位重要的阿根廷商人胡安。
程先生,你真有语言天分,让人好生佩服。要不你考虑去阿根廷试试?胡安给程立人描绘了阿根廷的繁华。这次聊天,让程立人看到了新机会。
不过,搬到阿根廷并不简单。由于手头紧,又没有合法身份,程立人不得不寻找其他办法。后来他听说,商船上经常缺人,而且当船员可以自由地在各国间移动。
1954年夏天,程立人开始了他的船员生涯。从加尔各答到孟买,从科伦坡到新加坡,他在海上漂泊了大半年,终于学会了远洋航线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他认识了很多远洋船长。其中有一位阿根廷的船长同意帮他办理入境手续,但条件是程立人要在他的船上工作三个月。
1955年的一天,程立人终于登上了去往阿根廷的船。在他离开前,站在加尔各答码头上,回望这片生活了一年多的土地。在印度的日子虽然艰难,但他学会了在困境中发现希望。
当商船缓缓靠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码头,程立人紧紧攥着手中的几枚印度卢比。他还不清楚,前方等待着他的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故事。
商业拼搏:阿根廷创业的转折点
1955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初来乍到的程立人,在一家小咖啡馆里打工。这家咖啡馆的老板是一位意大利的珠宝商人,常有珠宝商人来此洽谈生意。
这种带有红纹的石头在阿根廷到处都是,但在印度却非常少见。有一天,程立人无意间听到了两个卖珠宝的人聊天。这句话让他想起了自己在印度时看到的那些有钱人,他们特别喜欢用珠宝来展示自己的地位。
1956年初,程立人用自己攒的钱买了一块红纹石样品。然后,他找到了在印度认识的一位珠宝商,寄去了样品。两个月后,他就收到了第一笔订单。
程先生,这批红纹石的品质很好,我们愿意长期合作。印度珠宝商的回复让程立人看到了希望。然而,资金短缺成了他扩大生意的最大障碍。
就在这时候,一位意想不到的人伸出了援手。那个人就是咖啡馆的意大利老板安东尼奥。安东尼奥说:“我可以给你一些启动资金,但你得给我30%的股份。”
程立人有了资金支持,生意很快就走上正轨。但他发现一个难题:运送珠宝去印度的船只返程时都是空载的,这无疑增加了成本。
印度的豆粕价格很低,而阿根廷的牧场主们正需要饲料。1957年夏天,程立人开始了双向贸易:出程运输红纹石,回程则带回豆粕。
这个想法很快在市场上获得了好评。阿根廷的牧场主们发现,程立人供应的印度豆粕质量上乘,而且价格比当地产品更实惠。不久之后,他的客户从珠宝商扩展到了畜牧业主。
1958年,程立人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公司业务越做越大,从红纹石扩展到各种珠宝,从豆粕扩展到其他农产品。他巧妙利用了两国价格差异,创造了双赢的贸易模式。
程立人常说:“一个成功的商人要学会换个角度看市场。” 在阿根廷,他发现了红纹石的独特价值;在印度,他捕捉到了豆粕背后的巨大商机。
到了1960年,程立人的生意已经扩展到南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他开始和当地的一些名人结交,其中就有后来成为阿根廷总统的阿方辛。
1962年,程立人出席了一场商业晚宴。在这场晚宴上,他不仅结识了许多商界的杰出人士,也为自己的婚姻播下了种子。当时没有人能料到,这位来自东方的商人会在短短几年间成为阿根廷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
商业帝国的崛起:人生巅峰
在1963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程立人的珠宝店已经扩展到了第五家。店铺不再只是卖红纹石,也开始代理欧洲的高档珠宝品牌。在阿根廷的有钱人中,“程氏珠宝”这个名字已经代表了高品质。
大家可能不知道,程先生的珠宝在阿根廷卖得很火,就连巴西和智利的名媛贵妇都特意过来购买。本地的新闻都这么说了。实际上,程立人的珠宝生意现在已经遍布整个南美洲了。
1964年,程立人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一位大牧场主打算卖掉他的土地。这块土地有六十万亩,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最肥沃的地方。
“这么大一块地,价格肯定不低吧?”有人问程立人。程立人回答说:“确实不便宜,但潘帕斯草原的土地价值一直很稳定。”说完,他就签下了这笔堪称阿根廷历史上最大土地交易之一的合同。
程立人买下土地后,并没有像其他地主一样只发展畜牧业。他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现代化的农牧结合模式:一半地用来种农作物,另一半地用来养牲畜。这种经营模式很快就显示出了它的优势。
在1965年的一次晚宴上,程立人结识了阿根廷总统阿方辛的妹妹玛丽亚。玛丽亚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女性,对东方文化特别感兴趣。两人聊得十分投缘,之后便经常相约见面。
“嘿,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程先生向玛丽亚小姐求婚了!”1966年初,这个消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上流社会传开了。很多人都说这是政治联姻,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段真挚的感情。
结婚后,程立人的事业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他开始关注更多的行业领域。除了珠宝和农牧业,他还进入了航运和房地产等行业。
《经济时报》称赞这位东方商人真是了不起,因为他知道怎样让钱生钱。1968年,程立人的财富超过了阿根廷本地的首富,正式成为阿根廷的首富。
然而,程立人并不满足于在阿根廷取得的成绩。他开始琢磨如何把业务扩展到亚洲。1970年,他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开始向亚洲市场输送阿根廷的优质牛肉和农产品。
同一年,程立人还在日本开设了珠宝展示厅,把南美的珍贵宝石介绍给了东方的消费者。“从东方出发,最终回到东方”,这句格言成为了程立人最著名的商业口号。
很多人认为程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娶了总统的妹妹,但实际上在他认识她之前,程立人已经是阿根廷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了。这段婚姻只是让他原本精彩的人生更加辉煌。
回馈桑梓:慈善家的思乡情怀
1980年的一天,贵州省遵义市收到了一笔大额捐款。捐款人是阿根廷的程立人。这笔钱用来建当地的第一所现代化中学,名为“树人中学”。
遵义市教育局的负责人透露,程先生创办的这所学校免收学费,专门接收那些家境贫困但学业优秀的孩子。这所学校的成立,标志着程立人回馈家乡的开始。
1985年,程立人第一次回到了离开三十多年的家乡。当他发现还有很多山区的道路不好走时,决定出资修路。他对施工队说:“这条路不仅要修,还要修得特别牢靠。”
程立人出资修建的这条山区公路,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程氏大道”。公路修通后,山区的农产品有了销售渠道,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了。
1990年,程立人在遵义创立了“新农村发展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不仅仅只是给予金钱或物资,而是采取了一种新颖的方式:向当地农民提供无息贷款,助力他们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
程先生认为,应该教会农民自己致富的方法。基金会的负责人这样说道。此外,基金会还会定期请阿根廷的农业专家到遵义,给农民们讲解先进的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