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6:25 点击次数:170
林允儿新剧风波:从官媒点名到社交媒体喊话,极限试探中国观众底线?
近期,林允儿的新剧突然成为舆论旋涡的中心。就在大多数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全智贤及其新剧《暴风圈》的争议时,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主厨》也被官媒批评,指出其中存在“篡改历史”和“抄袭中国文化”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在官媒点名批评之后,林允儿不仅没有收敛,还在个人社交平台高调晒出剧照,自称“我喜欢”,让不少中国观众疑惑她究竟是无心之举还是背后另有所指。
说到林允儿,许多中国观众都并不陌生。十多年来,她几乎每年都会来到内地参加代言或活动,去年九月还在上海高调现身,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她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代言收益就接近5000万元人民币。可以说,中国观众给予了她极高的关注与红利。然而,这次《暴君的主厨》事件却让她瞬间成为争议人物。
这部剧在韩国本土播出后就因历史设定和文化元素引发争议。剧中的女主林允儿饰演朝鲜王朝时期的高级女厨师,剧情多次出现中国元素的描绘。比如剧组精心准备的厨房道具上,出现了明显的“待令熟手”四字,这本是明清时期中国宫廷对高级男厨师的称谓,却被韩国团队强行套用。在剧照中,我们还能发现厨房悬挂的中国结饰品,这些配饰不仅极具中国特色,并且在剧情中起到了点睛作用,一时让观众分不清自己在看什么朝代。网友调侃说:“本来想看朝鲜宫廷御厨,结果不时以为穿越到了明朝。”
更让人议论纷纷的是,剧中的中国角色被描画得近乎“愚钝”,明朝厨师在林允儿饰演的朝鲜厨师面前连连败退,无论在技艺还是智慧上都被贬低到尘埃。这种设定早已引起部分专业观众的不满。数据显示,本剧评分在韩国本土并不出众,豆瓣开分就只有6.4分,却在内地营销号中被吹成“年度佳作”,这背后的推手值得深思。
就在剧集热播引发争议的当口,人民日报文娱官媒罕见发声,在官方评论中直指剧中存在“夹带私货、抄袭中国文化、篡改历史事实”的现象。评论中,用词隐晦却不失锋芒,指出类似作品不仅仅是艺术问题,更涉嫌对中国历史形象的恶意曲解。此前,全智贤主演的《暴风圈》也因台词和场景问题遭到类似批评,至今她本人从未正面回应。
令人意外的是,林允儿在官媒发声的次日就高调更新社交平台,晒出多张《暴君的主厨》剧照,并用大号字体写道“我很喜欢”,还特意@了自己的角色名。剧照中,她再次展示那道带有汉字的厨师服装,周围配饰也全是中国结。近两年,不少韩星频繁在中国各大平台营业人设、宣传项目、刷存在感,而这一次被质疑“吃了红利还要挑衅”。
值得注意的是,林允儿不仅没有表现出反思,反而首次在宣传文案中公开强调自己的角色,并感谢粉丝们的支持。这种态度让许多观众感到失望。毕竟,过去几年中,她以亲和形象在中国圈粉无数,每每亮相都是“亲切大姐姐”的人设,时常喊着“我爱中国”“希望再来北京吃串儿”等话语,场场见面会都座无虚席。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她在中国举办的粉丝见面会,单场票价最高突破1500元,所有座位被抢购一空。
而这一次,风向却在悄然生变。一方面,不少网友表示“林允儿的人设已经塌了”,甚至发起“抵制林允儿”话题,多条相关博文在微博阅读量达数千万次,讨论热度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在豆瓣、知乎、虎扑等主流平台,关于《暴君的主厨》的讨论集中在“偷文化”“贬低形象”等词汇,无数观众逐渐意识到韩娱团队在内容创作上的小心思。
透过蝴蝶效应式的连锁反应,不难看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误读,而是韩娱团队长期策划的“文化输出”思路:利用国内市场体量、利用中国观众宽容、利用各类代言夸大人设,最后在关键作品中冷不丁“夹带私货”,搅动舆论场。这种操作手法的背后,是对中国历史认知边界的赤裸裸试探。
将镜头再拉远一些,纵观近几年涉及类似问题的韩剧并不在少数。2020年某部以朝鲜宫廷为背景的古装剧就曾因“用中国食品做朝鲜贡品”引发轩然大波;2022年另一部热播剧也因“主角吃中国包子做噱头”而被批炒作中国文化。值得玩味的是,每一次风波发生后,涉事韩星几乎无一例外选择沉默,最多是通过经纪公司发个模棱两可的声明,内容不过是“我们尊重每一位粉丝的感受”等套话,鲜少直接回应关键质疑。
回到林允儿,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近年来她在中国市场捞金的步伐未曾停歇。以2023年为例,她参与的商业活动及代言数量高达8个,涉及服装、美妆、饮品等多个行业,总体带来的流量和话题度远超同龄韩星。每一场活动,不仅主办方收获满满,她本人在中国社交网络的粉丝增长速度也持续刷新纪录。数据显示,林允儿在中国的粉丝群体年龄主要分布在18至35岁,女性粉丝占比高达78%,消费能力和品牌忠诚度极高。也正因此,每当她在中国市场有新动向,商家和品牌都趋之若鹜。
但正如有网友所说:“当你享受中国市场带来的红利时,起码要尊重观众的文化情感。”如今,林允儿在争议风口的不当表态,无疑让中国观众感到心寒。与此同时,她依然计划来中国举办粉丝见面会,宣传海报依然带着《暴君的主厨》剧照,这种高调“营业”的操作,让人难以判断她究竟是无知还是有意为之。
值得深思的还不仅是林允儿个人。资料显示,2022年韩国影视授权内容收入首次超过2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近三成。行业专家分析,这背后是韩娱团队有体系的全球化策略,本意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守住创作边界、遵守对他国文化的基本尊重。网友们也许再也无法对类似的“夹带私货”无动于衷,长期纵容只会助长不良风气。
即便如此,依然不乏部分声音,为林允儿和《暴君的主厨》进行辩护,称剧组在“艺术表达上难免借鉴”,甚至有人搬出“韩国也曾是明朝藩属,文化交流本是互通”的历史,试图为其洗白。但回看剧中明朝使臣被设定成小丑一样的形象,以及中国厨艺被反复贬低,真的是借鉴、交流吗?
一场风波迅速升级。从舆论争议、官媒点名,到本人高调回应、海报继续使用争议剧照,无不体现出现如今异国流量明星在中国市场的两面性。当流量红利与文化认同发生冲突,观众的容忍度正在降至冰点。也许在未来,只有真诚和尊重,才是通行无阻的唯一通行证。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