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05:22 点击次数:89
特朗普这一回玩了个大的。9月20号,美国政坛再次投下一枚震撼弹——特朗普宣布将对H1B工作签证收取高达10万美元的巨额费用。简单说,就是美国公司每雇佣一个持有H1B签证的外国人,就要给美国政府缴纳10万美元。朋友们,10万美元啊,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刚刚被马斯克以1亿美元挖走的华人AI大佬,那当然是无所谓了,可那些中低端的H1B员工,那可就完蛋了。
所以消息一出,瞬间就在硅谷和无数海外雇员中引发了一场现实版的“大逃亡”。持有该签证、正在海外探亲或出差的人们,纷纷不惜代价抢购返回美国的机票,希望能赶在政策生效的截止日期——9月21号凌晨之前入境。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紧急发邮件告诫员工,切勿离境,或要立刻返回。这场风波已然暴露了美国移民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政策闹剧,但深层次来看,它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经济焦虑和地缘战略转向集中爆发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看清,这项政策的核心目标绝非其宣称的“保护美国人就业”那么简单。H1B签证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填补美国本土在高科技、工程、金融等领域顶尖人才的缺口。无论是过去的马斯克,还是现在硅谷无数公司的技术骨干,都曾受益于此;美国科技之所以能保持全球领先,其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也是关键一环。如果真的单纯为了“抢工作”,那应该是全面禁止,而设置一个10万美元的高额门槛,这个价格本质上是一个精准的“过滤器”,它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个是进行彻底的人才筛选。10万美元对于苹果、谷歌这样的巨头来说,不过是招聘一个顶级人才的零头成本,他们完全愿意且能够支付这笔钱。最终这笔费用会成为企业的人力成本,从而迫使企业把签证名额绝对优先分配给那些真正不可或缺的高端顶尖人才;而大量从事基础代码工作的普通工程师,其成本优势将因此消失殆尽。这也将从根本上改变H1B签证的生态——从一种补充性的人力资源渠道,转变为只为“精英中的精英”服务的特权渠道。
第二个,也是更隐蔽的意图,是配合美国的对华科技战略。新政策特别强调了针对境外申请者,这无疑增加了中国科技人才赴美工作的难度。美国正试图在科技领域与中国“脱钩”,从限制中国留学生攻读敏感专业,到终止中美大学的联合研究项目,再到如今人为抬高中国技术人才进入美国的门槛,这一系列动作的逻辑是一以贯之的。这或许能延缓中国获取和培养顶级技术人才的速度,哪怕要牺牲美国部分企业的短期竞争力和创新开放性。
其实这场风暴,也赤裸裸地揭示了印度和中国两国人才在美国截然不同的处境与未来。印度员工占H1B签证总量超过70%,他们是这一体系最庞大的使用者和依赖者,因此反应也最为激烈。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依赖背后,是印度国内产业与美国需求的深度绑定——印度员工集中于塔塔咨询等IT外包服务公司,从事的多是可替代性较强的工作;
而中国员工占比虽仅约11%,却更多分布在核心的研发、金融和前沿科技领域,岗位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相对更高。高额签证费政策对印度外包产业模式几乎是毁灭性打击,但对中国顶级人才的影响则相对复杂:既是一种阻拦,同时也是一种反向认证——因为美国依然渴求最顶尖的中国“大脑”,却决心把其他人挡在门外。
讲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H1B签证长期以来在美国引发的争议。很多美国中产阶级和基层程序员对这个签证深恶痛绝,因为他们亲眼看到过去十几年,大批印度员工通过H1B涌入,尤其是那些外包公司,成群结队地接管整个项目。这些印度技术人员水平一般,却要价低、任劳任怨肯加班,公司当然喜欢;可结果是,很多本土程序员的岗位被抢占,薪资也涨不上去。有的公司甚至搞出“知识转移”的名目,先让印度员工来学习,等他们学成,就把美国员工解雇。这种操作在谷歌等公司身上屡见不鲜,也难怪普通美国老百姓有意见。
更让美国人不满的是,印度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其文化带来的社会冲击也愈发明显。你去看硅谷和德州的一些科技园区,简直成了“小印度”——周边餐厅全是咖喱味,房产中介、超市、电信营业厅到处都能见到印度人的身影。不少社区还抱怨,印度人搬进来后,整个社区的风貌都变了:房子随意加盖、草坪无人打理,周末还搞大型派对,吵闹到深夜。这些生活上的摩擦,慢慢就演变成了文化对立。
哦对了,在湾区,关于印度人的抱怨就更多了——很多人都注意到,印度人特别爱“抱团”:一个印度经理上位后,很快就能把手下全换成印度老乡;招聘时看到印度名字就优先筛选,哪怕对方技术水平不如其他人,最后入职的还是印度人。不少华人员工和白人员工私下都吐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太难,只能选择离开。
这种“圈子文化”固然不会明说,却实实在在伤害了职场公平。再加上这几年印度人钻制度漏洞的名声也越来越差,比如H1B抽签时,某些外包公司一再通过同一人重复提交申请来提高中签率,早就引发了公愤;
还有不少人把H1B签证当跳板,一到美国就琢磨怎么留下来申请绿卡,拖家带口移民,根本不在乎什么“美国梦”,纯粹就是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这些行为在美国人看来,就是赤裸裸的“占便宜”。所以现在你也能明白,为什么特朗普这次搞10万美元签证费,美国本土会有这么多叫好声,甚至有很多人专门订假机票,就是为了不让那些印度人赶回美国——这种情绪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多年积怨的大爆发。美国人烦的不仅是工作被抢,更是生活方式被改变、规则被玩弄的挫败感。
但对中国而言,美国这次的内部矛盾和战略转向,既是深刻的警示,也是巨大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我们必须彻底放弃幻想——那种认为“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科技可以无国界合作”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未来全球顶级人才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地缘政治色彩也会愈发浓厚,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自己培养的顶级人才不外流,甚至如何吸引全球顶级人才留在中国。另一方面,美国正在主动放弃其人才政策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也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这种排他倾向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优秀的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全球其他地区的顶级人才,重新考虑职业发展的落脚点。当美国的门槛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窄,一个稳定、开放且充满机会的中国市场,吸引力就会相对上升。
因此,我们当前最该做的,是抓好三件事:
第一,加速构建以国内为主的人才循环体系。不能再满足于“培养人才”,关键是要留住和用好人才。必须下决心打破科研管理、创新创业中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创造出能媲美甚至超越硅谷的科研环境、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让一流的人才在中国能成就一流的事业。
第二,主动出击,精准吸引那些因美国政策变动而犹豫徘徊的海外华裔人才,以及少部分国际顶级人才。可以利用这次机会,面向全球推出更有针对性、更便捷的工作签证和人才引进计划,特别是对那些在美国面临困境的优秀工程师和科学家群体,发出明确而热情的邀请。不过要注意,其中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印度人,绝不能引进。
第三,也是根本支撑,是继续做强我们自己的科研产业。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产业足够高端,能提供足够多有挑战性、高价值的岗位,它对全球顶级人才的吸引力才是可持续的。等我们的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真正强大起来,自然就能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磁石”。
美国这次的签证风波,绝不仅仅是一则社会新闻,它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政治表演,是一次服务于大国博弈的战略调整。它用最粗暴的方式告诉我们:人才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对中国来说,挑战固然空前严峻,但时代的转折点往往也蕴藏着最大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会,扭转长期以来的人才流动态势,取决于我们当下的决心和行动力。这场由美国掀起的签证风波,最终结局如何或许不由华盛顿决定,而是要看我们如何应对。
周五的时候,特朗普大笔一挥,要求H1B非移民工作签证申请者缴纳10万美元才能入境美国。之后,全球各地一下子就涌现出大批紧急返美的H1B“难民”。1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不少H1B持有者一年的收入。特朗普的新规9月21号就要生效,所以H1B持有者们都自嘲说,这简直是上演“生死时速”。而在美国境内的H1B持有者,现在都不敢出境。
今天我认识的一位律师朋友跟我说,19号晚上新规出台时,他的一位客户正在从纽约飞往法国的飞机上,硬是被他想办法劝下了飞机。那么,特朗普的H1B新规究竟是什么?形势真的有这么严峻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解读一下。
在这份总统公告中,特朗普称:“H1B非移民签证项目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引进临时工人来美国从事稀缺的高技能工作,但它却被有意滥用,用来取代而非补充美国工人,并用低薪、低技能劳动力替换美国工人。”其实这句话并没有说错,因为这种现象在美国IT行业尤其泛滥——很多公司大量雇佣印度廉价劳动力来取代美国人。美国白宫数据指出,在H1B项目中,IT工人的比例从2003财年的32%,增长到过去五年平均超过65%,其中最活跃的H1B雇主往往是IT外包公司。
为了利用这种人为压低的劳动力成本,企业甚至关闭自己的IT部门、解雇本土员工。不少美国科技公司一边裁员合格的美国工人,一边同时雇佣成千上万的H1B员工。例如,白宫批评某家软件公司在2025财年获批超过5000名H1B员工,同时却宣布裁员超过1.5万人。而这些就是美国H1B的主要雇主:亚马逊、高知特(Cognizant)、印孚瑟斯(Infosys)、谷歌、微软、Meta、苹果等。
特朗普表示,H1B的滥用不仅抢了美国人的工作,还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所以下令如下:
第一,入境限制。自2025年9月21日凌晨12点01分(美东时间)起,限制某些外籍人士以H1B专业职业非移民身份入境美国,除非其申请附带10万美元的缴费,该限制为期12个月。如果美国国土安全部长认定,某些H1B外籍工人的雇佣符合国家利益,且不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就可以获得豁免。
第二,雇主必须在提交申请前提供缴费凭证。
第三,适用范围。该限制仅适用于公告生效日后入境或试图入境的外籍人士。
第四,美国劳工部长将修订H1B的工资标准,使其与本公告的政策目标一致。
那么,这份公告该如何解读?到底是针对所有H1B持有者,还是仅针对新申请者?美国政府官员的官方解读是:10万美元H1B费用将于周日(9月21日)起生效,但不会适用于现有签证持有者再次入境美国的情况。美国国土安全部(DHS)网站指出,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文本让部分律师误以为这笔费用会立即对现有H1B持有者生效,于是慌忙建议客户必须在周六前返回美国,否则会陷入麻烦。
其实并非如此,这笔费用只适用于新申请者,不适用于已经持有H1B签证或申请续签的人,10万美元费用将首先在即将到来的新申请抽签周期中生效。不过此前,美国移民律师卢索在周五时于领英上发文提醒:“很遗憾地说,如果您已经是H1B签证持有者,但目前身处美国境外,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在周日(21日)前入境。”这条帖子引发了广泛评论。
虽然美国政府现在的官方解读和律师的理解不同,但相信大部分H1B持有者还是会谨慎起见,争取在21号前返回美国——毕竟入境时的海关执法人员才是掌握“生杀大权”的人。但如果没办法实现这种“极限返美”的速度,也不用慌,因为按照目前官方解读,已经持有H1B签证的人,其实并不在被针对的范围内。
不过特朗普的新规,无疑给本就高度紧张的美国移民政策又添了一把火。它释放的政治信号非常明确:美国人优先,移民想来美国,就得拿点真金白银。从法律层面看,特朗普的H1B新规很可能会面临挑战——因为美国国会在2024年通过的H1B框架中,并没有设立如此高额的行政附加费,总统是否有权单方面设立巨额收费,必然会引发司法审查。
从经济层面看,10万美元的门槛几乎是天价,这将极大抬高企业的雇佣成本。虽然那些挥金如土的美国科技巨头付得起这笔钱,但长期来看,可能还是会导致他们的H1B项目申请人数锐减,加剧美国科技行业的人才缺口,甚至迫使企业将更多研发业务转移到海外。所以,这10万美元的新规,不仅是一场移民政策的风暴,更是一场关于美国经济未来方向和全球竞争力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