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0 02:59 点击次数:160
近日,上海交大的阎志鹏教授,提出了一个挺让人意外的观点:养老规划的关键在于 “时间杠杆” 。为了说明这点,他举了个三胞胎的例子。假设年化收益率能达到 8% ,要是从 10 岁开始,每年存 1 万元,连续存 6 年,到 65 岁时,账户里能有 344 万;要是 16 岁才开始,每年存 1 万,存 9 年,最后能有 293 万;而 25 岁开始,每年存 1 万,得连续存 40 年,最终也就 280 万。
所以,阎教授认为越早行动,复利带来的效果越惊人,20 多岁的人可以多投资些权益类资产,靠年化收益积累财富。对于 30 多岁的人,他认为得平衡好日常刚性支出和养老储备,还给出了个 “30 元法则”,就是每天先存 30 元,再去消费,这样一年能存下 1 万元,按 8% 的复利算,坚持 30 年,能积累 137.2 万元财富 。
此观点一抛出,马上在网上引发了大量讨论。不少网友提出质疑,有人直接说,现在国内哪有能稳定达到年利率 8% 收益的投资?现在大家一个孩子都不敢轻易生,更别说三孩了,这规划明显不符合多数家庭的情况,像是给富人家庭量身定制的。
还有网友调侃,专家来了,快跑啊!现在银行连 1.8% 利率的固定存款都少见,专家说的 8% 收益,难不成是存到国外哪个银行了?
还有网友们也提出了一连串实际问题,比如孩子除了压岁钱根本没收入,有社保的情况下,为啥要把养老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如果自己解决养老,那孩子工作后还交不交社保?社保是不是只要医保就行?8% 收益的投资途径到底在哪?另外,投资失败怎么办?意外情况怎么处理?家庭收入情况又怎么考虑?
其实,关于养老规划,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压力确实在增大。之前也有专家提出过类似建议,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就说过,青年人应该早点准备养老。因为老龄化加剧,国家养老压力增大,未来养老保险替代率可能下降,意味着即便按时交社保,退休后领到的钱,也不一定有工作时多。
但从实际情况看,让 10 岁孩子就开始存养老钱,确实不太现实。一方面,孩子没有收入来源,靠父母帮忙存的话,对很多家庭来说,养育孩子、日常开销、还房贷车贷等压力已经很大,很难再额外拿出一笔钱给孩子存养老钱。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中,社保还是基础保障,大多数人主要依赖社保养老。而且,养老规划本就是个复杂的事,除了考虑资金储备,还要考虑医疗、居住、照护等多方面需求。
从投资角度讲,年化收益率 8%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很难长期稳定实现。普通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没这么高,高收益的投资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比如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不小。
虽说专家从理论和数据角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养老规划的思路,但要想让这个建议真正落地,还得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养老规划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家庭的收入、支出、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方案。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可能还是要先保障好当下的生活,再逐步规划养老。大家对专家这个建议怎么看呢,是觉得太理想化,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